《中醫詞典》解釋「尾閭骨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尾閭骨傷
病名:尾閭骨傷,又稱尾骨骨折傷,屬中醫骨傷科範疇。見於《傷科補要》卷二。尾閭骨即尾骨,又稱橛骨、骶端、窮骨,俗名尾樁骨,位於脊柱最下端,為人體退化之殘骨,由3-5塊尾椎骨融合而成,周圍附著多條韌帶與肌肉,主司骨盆支撐與平衡。
病因病機:
此症多因跌撲、墜墮、壓撞等外力直接作用於尾骨部,導致骨節錯位或斷裂。外力衝擊時,尾骨受壓,氣血驟然壅滯,經絡受損,瘀血內停,遂致腫痛難忍,活動受限。《正骨心法》云:「尾骨受挫,氣血瘀阻,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
- 局部腫脹疼痛:尾骨處皮膚青紫,按壓痛劇,甚則拒觸。
- 骨聲聞及:活動或轉側時,可聞輕微「喀嚓」聲,為骨節摩擦之徵。
- 功能障礙:坐臥、翻身、步履皆受牽掣,尤以屈膝下蹲或久坐為甚。
- 經絡受阻: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此,傷重者可牽連腰骶,致下肢酸麻。
診斷要點:
除症狀體徵外,須與骶骨裂、腰椎錯位鑑別。中醫注重觸診,以手探之,若尾骨尖端偏斜或凹陷,多為骨折錯位;若僅腫硬而骨形未變,則屬挫傷。
治療方法:
-
手法復位:
- 患者俯臥,術者以拇指按壓尾骨遠端,徐徐推擠,使斷端復位,並以布帶固定,避免再錯。
- 《醫宗金鑒》載:「尾骨錯落,須以手導引歸原,靜養為上。」
-
內服藥物:
- 活血消腫:選復元活血湯加減,以當歸、紅花、桃仁破瘀,大黃導滯。
- 舒筋止痛:紫金丹(乳香、沒藥、血竭)合獨活寄生湯,兼調肝腎。
- 若瘀久化熱,加丹皮、赤芍涼血散瘀;氣虛者佐黃耆、黨參益氣行血。
-
外治之法:
- 敷貼:以定痛散(川烏、草烏、南星)醋調外敷,消腫定痛。
- 溫熨:取燒熱烙鐵隔布溫熨患處,或以艾灸腰俞穴、八髎穴,溫通經脈。
- 熏洗:用桂枝、伸筋草、透骨草煎湯熏洗,助氣血流通。
輔助調養:
復位後需仰臥靜養,避免尾骨受壓。若遷延不癒,可配合針灸委中、崑崙等穴,疏調膀胱經氣。古籍《傷科匯纂》亦載:「尾閭骨傷,當調任督二脈,以固其本。」
此症雖屬小傷,然尾骨鄰近督脈起始,若失治恐累及氣血升降,故早期療治為要。相關論述可參見背脊骨骨折條目互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