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尾閭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尾閭癰

尾閭癰,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於尾閭骨部位之癰疽。尾閭穴位於尾骶骨端,屬督脈所行經絡。《外科啓玄》卷五記載:「此癰發於尾閭穴,是督脈之經,疼痛難忍,難得膿。」由於督脈為陽脈之海,氣血運行旺盛,此處生癰,往往痛勢劇烈,且因肌肉豐厚,膿成較難。

病因病機
尾閭癰多因督脈氣血壅滯,或濕熱毒邪蘊結局部所致。若因跌撲損傷、久坐壓迫,或過食肥甘厚味,以致濕熱內生,流注下焦,積聚尾閻,日久化熱,熱盛肉腐,則發為癰腫。

證候特點
初起局部腫硬疼痛,漸至焮紅灼熱,伴隨身熱、口乾、便秘等全身症狀。因其位處低位,膿液難透,故成膿較遲,若失治誤治,恐致癰毒內陷,纏綿難癒。

治法
治宜內外結合,初起尚未成膿時,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為主,可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若膿已成,則當托毒排膿,《外科啓玄》主張以大托里湯加乳香、沒藥,既可排膿,又能止痛。外用宜敷貼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膏藥,如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

若膿成而不得自潰,或潰而膿出不暢,則應切開引流,使毒邪有外泄之徑,以促其早愈。古醫籍強調,治療期間須戒氣怒、節房事,以免氣血逆亂,影響癒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