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尾閭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尾閭癰,又稱尾閭瘡、尾閭疽,是指發於尾閭骨部位的癰疽。《外科啟玄》卷五記載:「此癰發於尾閭穴,是督脈之經,疼痛難忍,難得膿,宜大托裡加乳香、沒藥,排膿止痛,外用敷貼,戒氣怒房事,否則漏而難痊。」
尾閭骨位於腰部下方,為督脈循行之處。督脈為人體陽氣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若督脈受損,則會導致陽氣不足,而出現尾閭癰等疾病。
尾閭癰的症狀主要為局部疼痛、腫脹、發熱,並可出現全身發熱、惡寒、頭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若膿液已成,則可出現膿液流出,疼痛減輕。
治療尾閭癰,以清熱解毒、排膿止痛為主。可用大黃、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以及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排膿止痛藥。外用可用金黃膏、五倍子膏等外敷。
若膿液已成,則可行切開引流術,以促進膿液排出,加速痊癒。
尾閭癰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等食物,以免刺激腸胃,加重病情。另外,也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以免耗傷氣血,導致抵抗力下降,而誘發尾閭癰。
尾閭癰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