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尾窮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尾窮骨
尾窮骨為中醫經外穴名,首載於唐代《千金要方》,原稱「窮骨上一寸」,後見於清代《針灸集成》,正式列為經外奇穴。此穴位於 尾骨尖上一寸,以及其 左右各一寸 處,共計三穴,合稱為「尾窮骨」。
定位與取穴
尾窮骨三穴之定位如下:
- 正中穴:尾骨尖端直上約一寸(約同身寸,相當於患者拇指指節橫紋寬度)。
- 左、右旁穴:正中穴左右旁開各一寸,共兩穴。
取穴時,患者取俯臥位,先觸摸尾骨尖,再向上量取一寸處即為正中穴;其左右兩側同等距離處即為旁穴。
主治功能
尾窮骨穴屬局部取穴,主要作用於 下焦氣血調和 及 督脈經氣疏通,其臨床應用包括:
- 腰骶疼痛:尤其適合尾骶部寒濕瘀滯或跌打損傷所致之疼痛。
- 二便疾患:如淋證、尿閉、便秘等,因穴位鄰近胞宮與直腸,可調理下焦氣化。
- 痔瘡腫痛:通過刺激此穴,能改善肛周氣血瘀阻,緩解濕熱下注之症。
中醫理論基礎
從經絡學說分析,尾窮骨鄰近 督脈 與 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區域。督脈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陽氣;膀胱經屬「州都之官」,司水液代謝。此三穴能激發兩經之氣,既可溫通陽氣以散寒止痛,又能清利濕熱以通調水道。
此外,尾骨周邊為 筋之所結,中醫認為「筋會於節」,尾窮骨穴刺激可鬆解局部筋絡拘急,改善氣血瘀滯。
針灸操作
傳統以艾灸為主要療法:
- 艾炷灸:每穴灸3~5壯,適用於寒濕腰痛或虛寒性尿閉。
- 艾條懸灸:每穴5~10分鐘,溫和刺激,適合慢性痔瘡或氣血不足者。
- 針刺:雖少見於古籍記載,現代臨床可直刺0.5~1寸,針感多向肛周或腰骶部放散。
配伍應用
結合其他穴位可增強療效:
- 配 八髎穴 治骶尾部頑固疼痛。
- 配 長強穴 加強通絡止痛之效,適用於痔瘡發作。
- 配 關元穴 溫補下元,改善虛寒性排尿異常。
尾窮骨穴作為經外奇穴,體現中醫「以痛為腧」的取穴思想,針對局部病症具有獨特療效。其作用機理融合經絡理論與氣血學說,臨床運用靈活多變,值得深入探究。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