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尾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尾翳

出處與別名
尾翳,首見於《靈樞·經脈》,為任脈之絡穴別稱。《靈樞》載:「任脈之別,名曰尾翳。」後世醫家如《針灸甲乙經》等,將其歸為鳩尾穴之別名,兩者所指實為同一穴位。

歸經與定位
尾翳(鳩尾)屬任脈,位於上腹部,具體取穴方式為: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即胸骨劍突下方凹陷處。此穴為任脈之絡穴,別絡散佈於腹,與督脈相聯繫,具調和陰陽之效。

穴名釋義
「尾翳」之名,反映其生理位置與功能特點:

  • :喻指穴處胸骨劍突末端,形如鳥尾。
  • :原義為遮蔽,此處引申為「蔽骨」(劍突)之掩護作用,或指此穴如屏障般護衛內臟。

功用與主治
尾翳(鳩尾)為任脈氣血匯聚之處,臨床應用以調理氣機、寧神定志為主:

  1. 心神疾患:主治癲癇、驚悸、失眠等,因任脈「上頤循面入目」,絡於腦,故可安神醒腦。
  2. 胸腹氣逆:緩解胸滿咳喘、呃逆嘔吐,此穴能降逆和胃,疏通任脈氣滯。
  3. 局部病症:治療劍突下疼痛,或作為近部取穴之用。

刺灸方法
古法記載,尾翳(鳩尾)因近心臟與橫膈膜,針刺需審慎。傳統多採斜刺,針尖向下,深度約0.3~0.5寸;艾灸宜溫和,壯數不宜多,以防灼傷內臟。

學術爭議
歷代文獻對尾翳的定位略有分歧:

  • 《針灸甲乙經》明確將其等同於鳩尾;
  • 部分注家認為尾翳或泛指胸尾部位,非定穴。然主流醫籍多從鳩尾說。

經絡聯繫
作為任脈絡穴,尾翳別走督脈,具溝通腹背經氣之效,亦為「十五絡穴」之一,主治虛實之證——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現代詮釋
現代解剖顯示,尾翳(鳩尾)深層為肝臟左葉,故操作須避免深刺。其神經分佈來自肋間神經前皮支,刺激可影響腹腔神經叢,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配伍應用

  • 配巨闕、心俞,治癲狂;
  • 配膻中、豐隆,化痰寬胸;
  • 配中脘、足三里,調和中焦氣機。

尾翳(鳩尾)之臨床價值,彰顯中醫經絡理論中「穴位—臟腑—整體」的關聯,其名雖古,至今仍為調治心神、胸腹疾患之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