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委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委中毒(曲鰍)
病名與出處
委中毒為癰疽之一,發於腘窩委中穴處,首載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四,別名「曲鰍」。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均與經絡氣血壅滯密切相關,屬外科瘡瘍範疇。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足少陽膽經積熱下注,或膀胱經濕熱壅遏,氣血運行不暢,瘀結成毒。腘窩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經氣阻滯則局部木硬腫痛;熱毒熾盛則化腐成膿。由於腘窩處筋絡交錯,氣血易滯,故發病後常見屈伸不利,狀如曲鰍,因而得名。
臨床表現
- 初期:患處微紅腫脹,觸之木硬,疼痛漸增,膝關節屈伸困難。
- 成膿期:若熱毒未散,則寒熱交作,疼痛劇烈,局部焮熱灼痛,脈搏洪數,舌紅苔黃,提示膿已成。
- 潰後:若失治或切開不當,可致膿水淋漓,久不收口,甚至筋脈受損,關節僵直。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活血利濕、舒筋散邪為主,分期論治:
- 初起未潰:
- 內治:
- 選用《醫宗金鑑》之「活血散瘀湯」,重在涼血散瘀、通絡止痛。
- 若熱毒熾盛,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或「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銀花、茯苓、牛膝、車前子、紫花地丁)以清熱化濕。
- 外治:以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助其消散。
- 內治:
- 膿成期:
- 切開排膿,務求引流通暢,刀口順應經絡走向,避免傷及血絡。
- 術後以藥線蘸九一丹提膿祛腐,外蓋生肌玉紅膏。
- 潰後調護:
- 膿盡後改用生肌散,促進瘡口癒合。
- 配合針灸取委中、承山等穴,或循經刺絡放血,以泄熱通絡。
預後與調攝
本症預後與治療時機密切相關。若早期清解熱毒,多可消散;若拖延成膿,需防膿毒旁竄、筋脈失養。治療期間宜固定患肢於屈曲位,後期逐步恢復關節活動,以防僵硬。歷代醫家強調「既潰防殘」,故膿出後當輔以輕緩屈伸運動,通利筋脈。
古籍參考
除《證治準繩》外,《外科正宗》亦詳述其治法,提及「委中毒由膽熱流,膀胱壅滯痛如鈎」,強調膽、膀胱二經濕熱為病本;《瘍醫大全》則補充外敷藥方與刀針手法,可供臨證參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