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萎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萎黃(概述)

萎黃是一種皮膚色黃枯槁不澤的病症,多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虛證,常伴隨神疲倦怠、語言低微、畏冷便溏、脈形無力等症狀。萎黃常見於貧血等慢性病。治療上的原則是培補脾胃,補養氣血。若由於蟲積引起,則要先驅蟲消積,再予補益。

萎黃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萎黃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皮膚色黃枯槁不澤、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語言低微、畏冷便溏、脈形無力等症狀。

萎黃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健脾益氣和養血和營,常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等藥材以及當歸、熟地、白芍、川芎、白朮等藥材進行治療。若由於蟲積所致,則要使用檳榔、烏梅、白礬等藥物進行驅蟲消積。

萎黃的預防方法

為了預防萎黃的發生,可以根據以下方法進行調養:

  1. 飲食調養: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
  2. 起居調養:保持規律的起居時間,避免熬夜,注意勞逸結合。
  3. 情志調養: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注意事項

萎黃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貧血、營養不良等嚴重後果。因此,若出現萎黃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