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萎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萎黃
病名:萎黃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皮膚呈現枯黃無光澤之象,常見於慢性虛損性疾病。此證首載於《證治心得》,多由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所致,或與蟲積內擾相關,屬虛證範疇。
病因病機:
- 脾胃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脾胃受損,運化失職,則氣血生化乏源,肌膚失於濡養而見萎黃。
- 氣血兩虛:長期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耗傷,導致氣血虧虛,不能上榮於面及四肢,故而面色萎黃無華。
- 蟲積內阻:腸道寄生蟲(如鉤蟲、蛔蟲等)耗損氣血,阻滯脾胃運化,亦可引發萎黃,此類患者多見於農耕地區或衛生條件較差者。
臨床表現:
- 主症:面色及皮膚萎黃,枯槁不澤,如黃土或枯萎草木之色。
- 兼症:
- 脾胃虛弱者,常見神疲倦怠、言語低微、納差腹脹、大便溏薄、四肢不溫。
- 氣血不足者,多伴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唇甲淡白、脈細弱無力。
- 蟲積所致者,可兼見嗜異食(如喜食生米、泥土)、臍周疼痛時作時止、面有蟲斑。
治法與方藥:
-
脾胃虛弱型:
- 治則:健脾益氣,溫中和胃。
- 方藥: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加黃耆、當歸;若偏陽虛者,合理中湯以溫補脾陽。
-
氣血兩虛型:
- 治則:益氣補血,調和營衛。
- 方藥:八珍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或歸脾湯,重用黃耆、黨參、熟地黃等;兼陰虛者可加枸杞、山茱萸。
-
蟲積型:
- 治則:先驅蟲消積,後調補脾胃。
- 方藥:驅蟲可用化蟲丸(鶴虱、苦楝根皮、檳榔等);積去後再以香砂六君子湯調理。
相關現代疾病:
萎黃證多見於現代醫學之「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性貧血」、「慢性消化系統疾病」或「寄生蟲感染」等,其病機與中醫所述脾胃氣血虛損或蟲積理論相契合。
古籍參考:
《證治心得》強調「黃而枯槁,非濕非熱,乃脾胃之衰」;《金匱要略》亦提及「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可資臨床辨證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