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痿躄

病名,為痿證之別稱,主要表現為四肢痿弱無力,尤以下肢痿廢、足不能行為特徵。此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之〈痿論〉篇,原文載:「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揭示其病機與肺臟密切相關,因肺熱耗傷津液,致使五臟失養,陰精虧虛,終成痿證。後世醫家如《顧氏醫鏡》進一步闡釋:「言五臟之痿,皆因於肺氣之熱,致五臟之陰俱不足而為痿躄。五痿雖異,總曰痿躄。」強調五痿(皮、脈、筋、肉、骨痿)雖有不同表現,然其根本皆可歸於「痿躄」之範疇。

中醫病機與分型
痿躄屬痿證之重症,其成因除肺熱葉焦外,尚與濕熱浸淫、脾胃虛弱、肝腎虧損等因素相關:

  1. 肺熱津傷:肺為華蓋,主宣發肅降。若肺受熱邪熏灼,津液耗傷,則百脈失潤,肢體失養而痿弱。此類常見於熱病後期,伴見咳嗽、咽乾、皮膚枯燥等症。
  2. 濕熱浸淫:久居濕地或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浸漬經脈,氣血受阻,致筋骨肌肉弛縱不用。症見下肢痿軟微腫、身重胸悶、苔黃膩等。
  3. 脾胃氣虛:脾胃為後天之本,化生氣血。若脾胃虛弱,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四肢百骸失於濡養,則漸成痿躄。多見於慢性虛損患者,伴有納差、腹脹、便溏等。
  4.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久病或房勞過度,耗傷肝腎精血,髓枯筋痿,發為足不任地、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等症。

治療原則
中醫治痿躄強調「獨取陽明」(《痿論》),因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經,主潤宗筋。臨床依據證型不同而施治:

  • 清肺潤燥:如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適用於肺熱津傷者。
  • 清利濕熱:二妙散、四妙丸加減,針對濕熱浸淫證。
  • 健脾益氣:參苓白朮散或補中益氣湯,調理脾胃虛弱。
  • 滋補肝腎:虎潛丸或左歸丸,填精補髓以強筋骨。

此外,針灸常取陽明經穴(如足三里、解溪)配合局部取穴,以通調氣血。歷代醫籍如《張氏醫通》亦載外用藥物熏洗或導引按蹻之法,輔助恢復肢體功能。

古籍延伸
《靈樞·根結》提到:「陽明為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進一步闡述陽明經氣失衡與痿證的關聯。後世如李杲《脾胃論》更發展「治痿獨取陽明」之理論,強調調理脾胃為治療關鍵。

痿躄作為痿證之總稱,涵蓋五臟病變所致之肢體痿廢,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明根本,方可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