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痿瘡,病名。指生於體表之急性化膿性疾病。《外科真詮》卷下:「痿瘡初起形如綠豆,色紅,大如梅李,血不出,膿不生,痛不止,久則延及遍身。」該病因火毒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餘證治可參見疔瘡條。

痿瘡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多發於夏秋季節。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體內火毒熾盛,毒邪外侵,阻遏經絡,導致肌肉萎縮、疼痛。臨床表現為患處皮膚紅腫、疼痛,局部有硬結,並可出現化膿、潰爛。

痿瘡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主。常用方藥有:

  •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梔子、大黃、赤芍、丹皮、生地、知母、石膏、甘草。
  •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山藥、澤瀉、丹皮、知母、黃柏、甘草。
  • 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連翹、大黃、黃芩、板藍根、山豆根、甘草。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如果病情嚴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痿瘡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換衣。
  • 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了痿瘡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