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痿黃
定義與概念
痿黃,又稱萎黃,是中醫學中一種特殊的黃疸證型,首見於《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此證表現為全身皮膚呈現黃色,但其色澤偏於晦暗無華,且目睛不黃(即鞏膜不黃染),與典型黃疸(如陽黃、陰黃)有明顯區別。痿黃之名中的「痿」字,暗含氣血虛弱、肌膚失養之意。
病因病機
根據中醫理論,痿黃的形成與下列病機密切相關:
- 脾胃虛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運化失司,氣血化生不足,肌膚失於濡養而現黃色。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 氣血兩虛:長期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與外達肌表,導致皮膚顏色黯淡而偏黃。「血不榮色」是痿黃的重要病機特點。
- 濕濁內停:脾虛濕困,濕濁鬱於肌膚,與氣血相搏,形成特殊的萎黃色澤。這種黃色不同於濕熱瘀結的鮮明黃疸,乃濕邪夾虛所致。
- 蟲積傷脾:古醫籍提及「黃胖」病與痿黃相關,多由鉤蟲病等寄生蟲感染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損,氣血生化無源。
臨床特徵
痿黃的臨床表現具有以下特點:
- 色澤特性:黃色晦暗無光澤,狀如煙熏,缺乏陽黃的鮮明或陰黃的晦暗但潤澤。
- 目睛不黃:鞏膜不現黃染,此點與黃疸病(如肝膽疾病引起的黃疸)有根本區別。
- 伴隨症狀:常伴有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形體消瘦等氣血不足之象;或有腹脹、大便溏泄等脾虛濕困表現。
- 舌脈特點:舌質淡或淡胖,苔白膩或薄白;脈象多見細弱或濡緩。
鑑別診斷
痿黃需與下列證型相鑑別:
- 陽黃:黃色鮮明如橘皮,伴有目黃、尿黃,多因濕熱蘊結肝膽所致。
- 陰黃:黃色晦暗但較潤澤,多因寒濕阻滯或陽黃久治不愈轉化而來,常伴畏寒、脘悶等症。
- 黃胖:特指由寄生蟲(如鉤蟲)引起的痿黃,多伴有嗜異癖(如喜食泥土等)、腹脹痛、面部浮腫等特有症狀。
- 虛勞萎黃:純粹因氣血虛弱所致,無濕濁或蟲積因素,黃色更顯淡白無華。
中醫治療原則
痿黃的中醫治療遵循以下法則:
- 健脾益氣:選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方劑,重建脾胃運化功能。李東垣強調:「脾胃內傷,百病由生」,故治痿黃當以補脾為要。
- 養血和營:配合當歸補血湯、八珍湯等,補充氣血,榮養肌膚。脾統血,「血足則色華」。
- 祛濕化濁:若濕邪明顯,可佐以平胃散、藿香正氣散等方化濕醒脾。但需注意祛濕藥多燥,虛人慎用峻劑。
- 驅蟲消積:針對黃胖型痿黃,傳統用伐木丸(皂礬、蒼朮、六神麴等)或化蟲丸,配合健脾藥標本兼治。
歷史文獻記載
痿黃的認識源遠流長:
- 《金匱要略》最早記載:「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點出痿黃的危重轉歸。
- 《諸病源候論》描述:「脾胃虛弱,不能消化穀食,使腑臟氣血減少,故肌膚痿黃而無潤澤。」
- 《醫宗金鑒》指出:「痿黃者,身黃而目不黃,乃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不能外榮也。」
現代理解
從現代醫學角度,痿黃可見於:
- 慢性貧血(如缺鐵性貧血)
- 營養不良(如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
- 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腸吸收不良症候群)
- 寄生蟲感染(如鉤蟲病引起的慢性失血)
中醫痿黃證實質是一種以皮膚顏色改變為外在表現的全身氣血失調狀態,其核心在於「虛」與「瘀」的交互作用,治療強調從整體調理而非僅針對膚色異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