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痿厥
痿厥為中醫病證名,指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之證,以雙足痿弱無力、難以收攝為主要表現。此證多與臟腑氣血失調、經絡痹阻相關,尤常見於脾、腎、膀胱等臟腑功能失常,或外感濕邪、內傷情志所致。
病因病機
- 腎虛精虧:
《靈樞》云:「恐懼不解則傷腎,精傷則骨酸痿厥。」腎主骨,藏精,若因恐懼過度或久病耗傷腎精,可致骨髓失養,下肢痿弱,兼見精關不固(如遺精、滑泄)。治宜補腎填精,方用都氣丸;若偏腎陽虛者,可用八味丸(即金匱腎氣丸)。 - 膀胱經氣不利: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下肢,若其經氣鬱滯,可發為痿厥,並見腨(小腿肚)痠痛。《張氏醫通》載:「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痿厥腨痟。」此類證候可選五苓散化氣行水,通調膀胱經氣。 - 脾濕傷腎:
過食膏粱厚味,脾失健運,濕濁內蘊,下流傷腎,致筋骨弛縱。如《內經》所言:「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治宜健脾滲濕兼溫腎,可用腎著湯加萆薢,或小青龍湯去麻黃,加羌活化濕通絡。 - 肝腎陰虛,虛火內擾:
若見目中流火、眩暈耳鳴、腰膝痿軟,屬肝腎陰虧,虛陽上浮,宜加味虎潛丸滋陰降火、強筋壯骨。老年患者陽氣衰微,可加附子溫補命門。
辨證論治
- 濕熱下注:若因濕熱蘊結經絡,症見足脛灼熱、重著腫痛,可用二妙散(黃柏、蒼朮)或潛行散清熱燥濕。
- 陽盛拒陰:膏粱厚味致火鬱內盛,氣機壅滯,下肢痿弱而反見熱象,宜滋腎丸(知母、黃柏、肉桂)清瀉相火,引火歸元。
- 經絡痹阻:若痿厥伴腰膝腫痛、屈伸不利,屬風寒濕邪客於筋骨,可選安腎丸祛風濕、壯筋骨。
相關概念
痿厥與「痿證」密切相關,但痿證多泛指肢體痿軟無力,而痿厥特兼氣逆不順之象(如手足厥冷或氣血上沖)。臨床須與「痹證」「中風」等鑒別,後者多以疼痛或偏癱為主,痿厥則以痿軟為核心。
歷代醫家重視調補肝腎、健脾化濕為本,通絡行氣為標,結合針灸疏通經脈,如《類經》所言:「張其四支而取之,血氣可令立快。」此類治法至今仍為中醫治療痿厥之要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