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痿漏

痿漏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無頭疽之一類,好發於足外踝崑崙穴處。此證首載於明代申斗垣《外科啓玄》卷六,與「筋疽」互為異名同症,其病機與經絡氣血失和、局部壅滯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痿漏之成因多由外感濕熱邪毒,或內因肝腎陰虛,致經脈瘀阻,氣血不暢,久而化熱釀膿。足外踝為足太陽膀胱經崑崙穴所在,該處筋骨薄弱,易受邪侵;若兼久立勞損或局部外傷,更易誘發氣血凝滯,形成疽腫。《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指出,無頭疽多因「虛勞氣鬱,營衛不和」而生,與痿漏病機相通。

證候特徵

  • 局部表現:初起患處隱痛微腫,皮色不變或略呈暗紅,觸之堅硬,久則潰破流膿,膿水清稀或夾血絲,瘡口難斂,形成漏管,纏綿難癒。
  • 全身症狀:或見潮熱盜汗、口乾咽燥等陰虛之象,或伴肢體倦怠、食少便溏等脾虛濕困之候。

鑑別要點
痿漏需與附骨疽、流注等鑑別:

  • 附骨疽:深襲骨骼,疼痛徹骨,潰後膿液稠厚,甚則死骨排出。
  • 流注:多發於肌肉豐厚處,腫塊此消彼起,遊走不定。

論治原則
歷代醫家多從虛實辨治:

  • 實證:清熱利濕、解毒排膿,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 虛證:滋陰補腎、托毒生肌,方選六味地黃丸合透膿散化裁。
    外治法則參照陰證瘡瘍,初起可貼敷沖和膏,成膿宜切開引流,潰後以九一丹提膿祛腐,生肌玉紅膏收口。

古籍考據
除《外科啓玄》外,《瘍科心得集》提及「疽發足踝,纏綿為漏」,描述與痿漏相符;《外科正宗》更指出「陰疽潰久,多成漏瘡」,強調其遷延特性。據考,痿漏與現代醫學「慢性骨髓炎」或「結核性關節炎」所致瘻管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不拘於病名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