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痿腮漏」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痿腮漏
痿腮漏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載於明代《外科啓玄》卷七,其文記載:「因瘡忽黑爛,出黑水是也。」意指瘡瘍突發潰爛,瘡面色澤晦暗,並滲出黑色膿水的一類漏症。此病名雖鮮見於後世醫籍,然其描述符合中醫「漏症」之特徵,即瘡瘍久潰不斂、膿水淋漓的慢性病變。
病因病機
痿腮漏的成因,可歸納於中醫「瘡瘍變證」範疇,多由以下病理演變而成:
- 毒邪內陷:瘡瘍初期多因濕熱火毒蘊結,若治不得法,或正氣虧虛,毒邪未能外透,反陷入裏,腐蝕血肉,導致瘡面黑腐。
- 氣血瘀滯: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局部失養,瘡色轉暗,膿水敗朽如污水。
- 脾腎虛損:後天脾胃虛弱,或腎陽不足,無力托毒外出,瘡潰後難以生肌斂口,久而成漏。
臨床表現
- 瘡面色澤:初期瘍面忽現黑褐或紫暗,周圍肌膚板硬,觸之無溫。
- 膿液特徵:滲出物黏稠如漿,色黑或褐,氣味腥腐,偶夾雜壞死組織。
- 全身症狀:或伴形寒肢冷、倦怠納差,舌質淡紫,脈沉細澀等虛寒挾瘀之象。
辨證論治
中醫治痿腮漏,當分虛實寒熱:
- 濕毒熾盛證:瘡周紅腫灼痛,黑腐未深,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佐以皂角刺、穿山甲透膿。
- 陽虛寒凝證:瘡冷色黧,膿稀如涕,宜陽和湯溫通,加黃芪、皁礬補托生肌。
- 氣血兩虛證:潰久不斂,新肉難生,投十全大補湯補益氣血,外用生肌玉紅膏潤膚長皮。
外治調護
- 蝕腐去瘀:瘡面黑爛未脫者,可予白降丹研勻摻瘡,化腐提毒。
- 煨膿生肌:膿腐既盡,以海浮散配合絹帛溫貼,促氣血貫注。
痿腮漏雖古籍述之簡略,然其病機與「陰疽」「壞疽」部分相通,臨證需結合四診,細辨標本,方可施治得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