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腲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腲腿
腲腿,又稱腲腿風,為中醫學中之病證名,最早見於南宋醫家張杲所著之《醫說》。此症屬風痺範疇,多因風、寒、濕三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肉失養而成。其病位主要在下肢,表現為腿部肌肉緩弱無力、麻木不仁,或伴有酸脹疼痛,嚴重時可影響行走活動。
病因病機
腲腿之成因與外感六淫密切相關,尤以風寒濕邪為甚。《黃帝內經》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若正氣不足,腠理疏鬆,外邪乘虛而入,滯留於經脈關節,阻遏氣血,則發為痺證。此外,脾胃虛弱、肝腎虧損亦為內因,蓋因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腎主骨,若此三臟功能失調,筋肉失於濡養,則易罹患此疾。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下肢沉重乏力,或一側腿腳緩縱不收,甚則肌肉萎縮。若風邪偏勝,可見遊走性疼痛;寒邪偏重者,則痛處固定,遇寒加劇;濕邪為主時,多伴隨腫脹麻木,纏綿難愈。部分患者或兼見腰膝酸軟、氣短懶言等虛象。
治療原則
中醫治腲腿,首重辨證分型。外感風寒濕者,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為主,可選用獨活寄生湯或三痺湯加減;若肝腎虧虛,則宜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方如虎潛丸或左歸丸。針灸取穴多選足三里、陽陵泉、環跳等,以疏通經氣;推拿手法則着重於鬆解筋結、行氣活血。
歷史淵源
腲腿一詞,唐宋醫籍偶有載錄,除《醫說》外,明代《普濟方》亦提及此證,並列風痺門下,可見其與痺證關聯緊密。歷代醫家多從「痺」論治,強調調和營衛、扶正祛邪,體現中醫整體辨治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