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腲腿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腲腿風
腲腿風,又稱猥退風,為中醫病證名,屬中風範疇之一。此病症以半身不遂、言語蹇澀或失音不語為主要臨床表現,首見於明代龔廷賢所著《萬病回春·中風》。其病機多與風邪內中、氣血逆亂、經脈閉阻相關,證候特徵與中風之偏枯相似,然具體病因病位又有細微差異。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腲腿風的發病與內外風邪侵襲、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 風邪內擾:外感風寒濕邪,或內生肝風,上壅清竅,下阻經絡,致使氣血運行失常,肢體失養而偏廢不用。
- 痰瘀阻絡:脾虛生濕成痰,或氣滯血瘀,痰瘀互結,閉塞經脈,導致半身不遂。
- 肝腎虧虛:肝腎陰虛,陽亢化風,風陽上擾,發為偏癱失語。
臨床表現
- 運動障礙:一側肢體痿軟無力,活動受限,甚則完全癱瘓(半身不遂)。
- 言語障礙:舌強不靈,言語不清,或完全失音無語。
- 伴隨症狀:或見頭暈目眩、面色不華、舌質黯紫、脈弦滑或沉細等。
辨證分型
腲腿風可根據病機發展分為以下證型:
- 風痰阻絡證:肢體麻木沉重,言語謇澀,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祛風化痰、通絡開竅,方用牽正散合解語丹加減。
- 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日久,乏力氣短,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益氣活血,方選補陽還五湯。
- 肝陽上亢證:頭暈耳鳴,面赤煩躁,舌紅苔黃,脈弦硬。治宜平肝熄風,方用天麻鉤藤飲。
相關病症鑑別
腲腿風與偏枯、風痱等中風類病症有相似之處,然偏枯多僅限於肢體偏廢,而腲腿風常伴言語障礙;風痱則以四肢不收、神志無礙為特徵,可資區分。
古籍論述
《萬病回春》明確指出:「腲腿風者,半身不遂,失音不語。」此描述與現代中風後遺症之運動性失語、偏癱相符,後世醫家多將其歸入中風病之「中經絡」範疇,治療上重視通絡、熄風、化痰等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