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衛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衛氣

衛氣為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屬「陽氣」範疇,與「營氣」相對而立,二者同源而異行。《靈樞·營衛生會》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明確指出衛氣生於水谷精微,賴脾胃運化而生,經上焦宣發敷布於全身。

生成與運行

衛氣由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靈樞·五味》言「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其濁悍部分即為衛氣。生成後,依賴上焦肺氣的宣發作用,循行於脈外,不受經脈約束,晝夜無休。其運行規律與人體寤寐相關,《靈樞·衛氣行》記載:「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日間行於體表陽分,夜間內入臟腑陰分,與睡眠機製密切相關。

生理功能

  1. 溫煦肌腠
    衛氣具溫養之性,《靈樞·本臟》指出其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維持體表溫度,使肌肉豐盈,皮膚柔潤,腠理密緻。若衛氣不足,可見畏寒肢冷、肌膚枯槁。
  2. 防禦外邪
    衛氣行於體表,如人體之「藩籬」,《醫旨緒餘》稱其「衛護周身,抵禦外侮」,能抗御六淫邪氣侵襲。若衛氣虛弱,則易感風寒,反覆感冒。
  3. 司汗孔開闔
    衛氣調節腠理開合,控制汗液排泄。《靈樞·本臟》言其「司開闔」,維持汗液正常代謝。若衛氣失調,可致腠理疏漏而自汗,或玄府鬱閉而無汗。

病理關聯

衛氣失調多表現為「衛強營弱」或「衛氣虛弱」:

  • 衛強營弱:多因風邪襲表,衛氣抗邪於外,呈現發熱、惡風、脈浮等表證,如《傷寒論》太陽病證。
  • 衛氣不足:常見於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症見易感冒、自汗、倦怠,治宜補益肺脾,如玉屏風散之類。

經絡學說延伸

《黃帝內經》另設《靈樞·衛氣》篇,專論衛氣運行與針刺療法的關係,強調「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指出調衛需重視氣街、標本理論,為針灸治療提供理論依據。衛氣學說不僅闡明生理防禦機制,更指導臨床辨證用藥與外治法,體現中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