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衛氣營血辨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為中醫溫病理論的核心辨證方法之一,由清代醫家葉天士所創立,主要用於分析外感溫病的病理演變及證候特點。此理論將溫病的發展過程劃分為四個層次——「衛分」、「氣分」、「營分」、「血分」,用以區別病邪的深淺、病勢的輕重及臟腑氣血的盛衰,進而指導臨床治療。

衛分證

衛分證為溫病初起階段,病邪侵犯人體淺表(主要在肺衛),屬表證範疇。此時正氣未虛,邪正交爭於肌表,常見症狀包括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尖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象多浮數。不同溫邪(如風熱、暑濕、燥熱)所致的衛分證表現各異,須辨別病因以對證施治,例如風熱犯衛宜辛涼解表,代表方劑如銀翹散

氣分證

若病邪由表入裡,正氣抗邪力盛,邪熱亢奮,則進入氣分階段。此期以裡熱熾盛為特徵,邪可波及陽明經腑、肺胃、胸膈或膽腑等,證見高熱不惡寒、汗出煩渴、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根據熱邪結聚部位不同,治法亦異:

  • 肺熱壅盛:咳喘痰黃,宜清泄肺熱(如麻杏甘石湯)。
  • 陽明經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用白虎湯清氣泄熱。
  • 陽明腑實:腹滿便閉,宜通腑瀉熱(如大承氣湯)。
  • 濕熱交蒸:身熱不揚、胸悶脘痞,須分消濕熱(如三仁湯)。

營分證

營分證標誌邪熱深入陰分,耗傷營陰,擾及心神。病位多涉及心包與肝腎,證見身熱夜甚、口乾不甚渴飲、心煩不寐、斑疹隱現、舌紅絳無苔、脈細數,甚則神昏譫語。此階段須「清營透熱」,防止邪陷血分,方如清營湯;若熱閉心包致神昏,則需配合安宮牛黃丸等開竅醒神。

血分證

血分證為溫病最深重階段,熱邪迫血妄行,耗血動血,或瘀熱互結,損傷肝腎真陰。臨床表現包括高熱躁擾、斑疹密布、吐衄便血、舌質深絳或紫黯,甚至痙厥動風(如熱極生風)。治法需涼血散血、滋陰熄風,代表方如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若陰虧風動,則用大定風珠滋陰潛陽。

傳變規律

溫病發展多遵循「衛→氣→營→血」的順傳規律,但亦有邪氣猖獗或正虛致「逆傳心包」(衛分直陷營血)的危候。另有「衛氣同病」(表裡俱熱)、「氣營兩燔」(高熱與神昏並見)等兼雜證型,須辨明主次,靈活施治。

此辨證體系不僅揭示溫病的動態演變,更強調「截斷扭轉」的治療思想,即於衛氣階段積極清解,防止內陷營血,體現中醫「治未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