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衛在脈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衛在脈外
「衛在脈外」乃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出典於《靈樞·營衛生會》。此概念闡明人體衛氣之運行特性與生理定位,為中醫氣血理論之核心內容。
衛氣之生成與特性
衛氣屬陽氣之一端,由水穀精微所化生。《靈樞·營衛生會》云:「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水穀經脾胃運化,其悍滑疾部分上輸於肺,經肺氣宣發而形成衛氣。其性慓悍滑利,不受脈道約束,故能疾行於脈外,溫煦肌表,防禦外邪。
衛氣之循行與功能
衛氣循行於體表分肉之間,散佈於胸腹肓膜,晝行於陽經二十五度,夜行於陰經二十五度,與營氣之脈內運行形成陰陽互根之勢。其功能主要體現於三方面:
- 溫煦肌腠:衛氣屬陽,能維持體表恆溫,《靈樞·本藏》稱「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 護衛抗邪:充實於皮毛,形成防禦屏障,《素問·痺論》指出「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
- 調節腠理:主司汗孔開闔,透過「司開闔」功能調節體溫與汗液代謝。
衛氣與營氣之關係
營衛二氣同源異流,營氣柔順行於脈中,化生血液以濡養臟腑;衛氣剛悍行於脈外,護衛肌表以禦外邪。二者晝夜偕行,如《靈樞·營衛生會》所強調:「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此種協調關係維繫著人體「陰平陽祕」之狀態。
衛氣失常之病理表現
若衛氣運行受阻或虛弱,可出現惡風汗出、反覆外感、肢體冷痛等症;衛氣鬱滯則見身熱無汗、皮膚腫脹等表實之候。《傷寒論》中「太陽病」諸證,即多與衛氣失調相關,如桂枝湯證之「衛強營弱」,揭示營衛失和之病機。
「衛在脈外」理論不僅奠定中醫外感病辨治基礎,更貫穿於溫病學衛氣營血辨證體系,臨床上指導解表散邪、調和營衛等治法之運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