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味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味痰,又稱酒痰,爲中醫病證名,首見於元代醫家王珪所著《泰定養生主論》。此痰證因長期過飲酒醴,酒濕內蘊,蒸釀成痰所致,屬痰飲病之一類。

病因病機

酒性濕熱,過飲則傷及脾胃。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停聚,與酒熱相搏,久則煉液成痰,形成味痰。此痰穢濁黏滯,易阻滯氣機,上蒙清竅,或流注經絡,引發多種病變。

臨床表現

患者多見胸膈痞滿、口黏口苦、嘔惡痰涎,痰質黏稠或帶酒氣,舌苔厚膩,脈滑數。若痰濁上擾,可致頭暈目眩、神情昏蒙;若痰阻經絡,可見肢體困重、關節腫痛。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化痰除濕、清熱解酒爲主,常用方如:

  1. 葛花解酲湯(《脾胃論》):主解酒毒,化濕醒脾,適用於酒痰初起,脘悶嘔惡者。
  2. 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清熱化痰,和胃降逆,適於痰熱內擾、心煩不寐者。
  3. 二陳湯加減:佐以葛根、枳椇子等解酒之品,增強化濕祛痰之效。

附論

《泰定養生主論》強調養生需戒嗜欲,其中酒痰之成因,正與「縱酒戕脾」相關。此痰證雖以酒為誘因,然本質仍歸於痰濕爲患,故治痰當兼調脾胃,以絕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