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春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春溫
春溫為中醫溫病學重要病名,屬外感熱病範疇,其病因病機與季節特性密切相關。歷代醫家對其界定略有差異,主要分為「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兩大觀點:
病因病機
-
伏氣致病:
- 《溫熱經緯》引葉天士「三時伏氣外感篇」認為,冬令感受寒邪,伏藏於體內,鬱而化熱,至春季陽氣升發之時,從內而外發為溫病。此類春溫初起即見里熱熾盛之象,如高熱、煩渴、舌紅絳等,少見明顯表證。
- 《類證治裁》進一步闡述,伏邪可能因「異氣」(如反常氣候)引動,或由新感外寒觸發。
-
新感引動:
- 《增補詳註溫病條辨》提出春溫亦可屬「新感溫病」,即春季直接感受風熱之邪,表裡同病,症見惡寒、頭痛等衛分證,兼有口渴、尿赤等里熱表現。
臨床特徵
- 主症:發熱(多為壯熱)、心煩、口渴引飲、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
- 兼證:
- 若兼衛表證:惡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屬表寒裡熱,如《時病論》所述「新感引動伏邪」。
- 熱入陽明:高熱汗多、脈洪大(氣分證),或潮熱、腹滿便秘(腑實證)。
- 熱陷營血:斑疹隱隱、神昏譫語,甚則動風痙厥。
治法方藥
春溫治療以「清泄里熱」為核心,依病位深淺選方:
-
純里熱證:
- 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為主方,苦寒直折少陽、陽明之熱。
-
表裡同病:
- 表寒裡熱者,用蔥豉桔梗湯加黃芩,解表清裡並行。
-
氣分熾盛:
- 陽明經證: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清泄氣分大熱。
- 陽明腑實: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通腑瀉熱。
-
營血分證:
- 參考風溫治法,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並酌用息風開竅之品。
與相關溫病鑑別
- 風溫:同屬春季溫病,但風溫以新感風熱為主,初起必見肺衛表證;春溫則里熱偏重,或伏邪內發。
- 伏暑:為秋冬感邪,伏至冬季發病,與春溫發病季節不同。
春溫之辨證關鍵在於區分伏氣與新感、表裡輕重,並重視護陰液,防其內陷生變。此病理論體系,體現中醫「因時制宜」與「伏邪學說」之臨床運用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