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畏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畏明,又稱羞明,屬中醫眼疾證候名之一,首見於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雜病》。其特徵為目睛不耐陽光、燈火等光線刺激,遇光則感刺澀不適,甚則難以睜眼,然眼部未必伴隨赤腫疼痛。此證與西醫所述「畏光」(photophobia)症狀相似,然中醫理論強調其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畏明可分虛實兩端:
- 實證:多因風熱或肝火熾盛,上攻於目。外感風熱之邪,或肝鬱化火,循經上擾目竅,導致眼部經絡壅滯,見光則氣血逆亂,故生畏明。此類常伴目赤腫痛、淚多黏稠、頭痛等症,屬「陽盛敵光」之象。
- 虛證:以《證治準繩》所述為代表,因氣血不足或肝膽虧虛所致。「血不足則目失所養,膽汁少則精衰」,肝膽之氣虛弱,使得目絡失於充養,難以運轉精華以調節光線刺激,故見畏明。此類多見於久病體弱、產後失血或勞倦過度者,常伴眼乾澀、視物模糊、面色無華等虛弱之象。
辨證要點
- 虛實辨證:實證畏明發病急驟,遇光刺痛明顯,兼見紅腫熱痛;虛證病程較緩,畏明而不赤痛,反覺目力疲憊。
- 臟腑辨證:與肝、膽功能密切相關。肝開竅於目,膽附於肝,二者共主疏泄與決斷。肝血虛或膽氣不足,則目失濡養;若肝火上炎或膽熱上衝,則畏明伴煩躁易怒、口苦咽乾等症。
古籍補充
除《證治準繩》外,《銀海精微》亦提及:「羞明怕日,肝虛血少也」,強調肝血虧虛乃畏明常見病機。清代《目經大成》進一步指出,陰虛火旺者亦可見畏明,因「真陰耗損,虛陽浮越」,需滋陰降火以治本。
相關證候延伸
畏明常與其他眼症並見,如:
- 流淚:風熱畏明多伴熱淚如湯;虛證則見冷淚綿綿。
- 視物昏矇:氣血兩虛者,畏明與視力減退並存,屬「目倦光明」之候。
中醫治療上,實證以疏風清熱、清肝瀉火為主,方如羌活勝風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虛證則重視養血補肝、益膽和絡,選用四物湯合補肝散等方。此外,針灸常取睛明、太沖等穴,以調和肝膽氣機。
此證雖以眼部表現為主,然中醫強調「整體審因」,須結合全身症狀辨明臟腑寒熱虛實,方可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