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痹

定義與源流
胃痹,又名「胸痹」,首見於明代醫家秦景明所著《症因脈治》卷三。此病屬中醫痹證範疇,以胃脘部氣機窒塞、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病位在胃,涉及胸膈,與傳統「胸痹」概念互有重疊,然更側重於中焦脾胃功能失調所致之痹阻證候。

病因病機

  1. 飲食所傷: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胃陽,致寒凝氣滯;或嗜食辛辣炙煿,釀生濕熱,阻遏胃絡。
  2. 情志失調:憂思惱怒,肝氣橫逆犯胃,氣滯血瘀,經絡不通。
  3. 正氣虛弱:素體脾胃虛寒,或久病氣血虧虛,胃腑失於溫煦濡養,氣血運行澀滯而成痹。
    病機核心為「不通則痛」,氣滯、痰凝、血瘀、寒濕等病理產物痹阻胃絡,升降失常,發為脹痛痞滿。

臨床表現

  • 主症:胃脘痞悶脹痛,痛勢綿綿或刺痛,按壓不減,甚則牽連胸膈。
  • 兼症:噯氣吞酸、納呆嘔惡、或見胸悶氣短,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或沉緊。
  • 辨證分型
    • 寒邪客胃:胃痛驟發,得溫稍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
    • 濕熱中阻:胃脘灼痛,脘悶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 氣滯血瘀:痛如針刺,痛處固定拒按,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療原則
以「通」為法,重在疏理氣機、化瘀通絡,兼以溫散、清化或補虛,隨證施治:

  • 針灸:取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寒證加灸,熱證用瀉法。
  • 方藥舉例
    • 氣滯為主:柴胡疏肝散加減。
    • 血瘀明顯:失笑散合丹參飲。
    • 寒濕凝滯:良附丸合厚朴溫中湯。

古籍補充
《症因脈治》指出胃痹與胸痹相通,然細究之,胸痹多責之心肺,胃痹則專注中焦,二者雖可並見,然病機側重有異,臨證需察其标本,辨明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