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病(中醫證治詳解)

一、基本定義
胃病為中醫常見病證,泛指胃腑功能失調所致諸症。其成因多與外邪侵襲(如寒、熱)、飲食不節(過飢過飽、嗜食生冷辛辣)、情志失調,或脾胃素虛相關。病位在胃,然與肝、脾二臟關係密切,蓋因肝主疏泄能調暢氣機,脾主運化與胃共司升清降濁之功。

二、病因病機

  1. 外邪犯胃

    • 寒邪客胃:寒性凝滯,阻遏胃陽,氣血不通則痛,症見胃脘冷痛、得溫減輕、嘔吐清涎。
    • 熱邪蘊胃:熱灼胃絡,耗傷津液,可見胃脘灼痛、口乾口臭、渴喜冷飲,甚則牙齦腫痛、嘔血。
  2. 飲食內傷

    • 食滯胃脘:暴飲暴食,宿食停積,胃氣壅滯,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瀉下臭穢。
    • 濕熱中阻:過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纏繞中焦,致胃脘痞悶、舌苔黃膩、小便短赤。
  3. 情志失調

    • 肝氣犯胃:憂思惱怒,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引發胃脘攻竄作痛、痛連兩脅、噯氣頻作。
  4. 脾胃虛弱

    • 胃陽不足:陽虛生內寒,運化無力,症見隱痛綿綿、喜溫喜按、食後脹甚、四肢不溫。
    • 胃陰虧虛:陰津耗損,虛熱內生,致胃脘嘈雜、飢不欲食、口乾舌紅、大便乾結。

三、臨床表現
胃病主證以胃脘疼痛、痞滿、嘔逆、食欲異常為核心,依病性不同兼見以下特徵:

  • 實證:發病急、痛勢劇烈、拒按,如食滯者噯腐吞酸,熱盛者煩渴便秘。
  • 虛證:病程長、痛勢隱隱、喜按,如陽虛者畏寒肢冷,陰虛者舌紅少苔。
  • 寒證:脘腹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
  • 熱證:胃脘灼痛、消谷善飢、舌紅苔黃。

四、辨證分型與治法

  1. 胃寒證

    • 特徵:胃痛暴作,遇冷加重,得溫痛減。
    • 治法:溫胃散寒,方用良附丸吳茱萸湯加減。
  2. 胃熱證

    • 特徵:胃脘灼痛,吞酸嘈雜,口臭便乾。
    • 治法:清胃瀉火,方選清胃散玉女煎
  3. 食滯胃脘

    • 特徵:脘腹脹滿,嗳氣酸腐,厭食。
    • 治法: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4. 肝氣犯胃

    • 特徵:胃痛連脅,情緒波動則劇。
    • 治法:疏肝和胃,方選柴胡疏肝散
  5. 胃陰虛證

    • 特徵:胃脘隱痛,口乾咽燥,舌紅少津。
    • 治法:滋養胃陰,方用益胃湯麥門冬湯
  6. 脾胃虛寒

    • 特徵:隱痛綿綿,喜溫喜按,泛吐清水。
    • 治法:溫中健脾,方選黃芪建中湯附子理中丸

五、相關古籍論述

  •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指出胃病可影響周身氣機,致胸脅脹滿、飲食梗阻。
  • 《中藏經》詳述虛實寒熱之變:「實則中脹便難……虛則腸鳴脹滿……寒則腹中痛……熱則面赤如醉人」,強調胃病證候多端,需細辨病性。

六、治療要點
中醫治胃,重在「通降」二字,蓋「胃以通為補」。實證宜瀉(如清热、消導、理氣),虛證宜補(如溫陽、滋陰),然臨證常虛實夾雜,需標本兼顧。此外,「治胃勿忘調肝」,凡情志所致者,佐以疏肝解鬱,方能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