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不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不和

胃不和為中醫病狀名稱,指胃氣功能失調,無法正常運化水穀、通降氣機的病理狀態。《黃帝內經》中多處論及此症,如《素問·厥論》言:「胃不和則精氣竭」,強調胃氣失和會影響氣血生化之源;《素問·逆調論》亦指出:「胃不和則臥不安」,說明胃氣不調可擾亂心神,導致失眠等症。

中醫理論基礎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飲食,其氣以降為順。胃氣和調,則飲食得以消化,精微輸布全身;若胃氣失和,則可能表現為以下病理機制:

  1. 受納失常:胃氣不和,則食慾減退、脘腹脹滿,甚至噯氣泛酸。
  2. 通降不利:胃氣以降為順,若失於和降,易見噁心、嘔吐、呃逆、便秘或腹瀉等症。
  3. 影響他臟
    • 與脾相表裏:胃不和常連帶脾失健運,形成「脾胃不和」,出現腹脹、泄瀉等。
    • 波及心神:如《靈樞》所述,胃絡通心,胃氣上逆可擾動心神,致夜寐不寧。

常見證型與表現

胃不和的具體證型多與病因相關,臨床常見以下幾類:

  1. 飲食停滯:因暴飲暴食或食滯不化,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舌苔厚膩。
  2. 肝胃不和:情志失調致肝氣犯胃,出現胃脘脹痛、脅肋不舒、噯氣頻作。
  3. 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氣機上衝,表現為嘔吐、呃逆、噯氣等。
  4. 胃陰不足:胃津虧虛,失於濡潤,症見胃脘隱痛、口乾舌燥、饑不欲食。

古籍文獻延伸

除《內經》外,後世醫家對此亦有闡發:

  • 《傷寒論》中「心下痞滿」諸證,如瀉心湯類方,即針對胃氣不和所致痞滿。
  • 《脾胃論》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進一步闡明胃氣不調對整體機能的影響。

胃不和雖為單一病機,然其表現多端,臨證須辨明寒熱虛實,結合整體氣血陰陽調理,方能恢復胃氣和順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