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不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胃不和,病狀名。即胃氣不和。《素問.厥論》:「胃不和則精氣竭。」《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卧不安。」參胃氣不和條。

胃不和是指胃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胃脘部不適、疼痛、脹滿、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等症狀。胃不和的病因主要有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會損傷脾胃,導致胃不和;情志不遂,如長期抑鬱、焦慮、緊張等,會導致氣機郁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胃不和;勞累過度,會耗傷氣血,損傷脾胃,導致胃不和。

胃不和的治療,以調理脾胃為主。可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四君子湯等中成藥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調理,少吃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多吃易消化、清淡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胃不和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調理:飲食要清淡、易消化,少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情志調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 適當運動: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戒菸限酒:戒菸限酒,避免對胃部造成損傷。
  5. 定期體檢: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胃不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