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蟲病
胃蟲病為中醫九蟲病之一,屬腸胃寄生蟲病範疇。其蟲體形如蝦蟆,潛伏於腸胃之間,與臟腑氣血相互影響。根據《諸病源候論》所述,若臟腑氣血充實,胃蟲未必致病;然臟氣虛弱時,蟲體乘虛侵蝕,擾動腸胃,遂引發諸多病證。
臨床表現
胃蟲病的主要症狀包括:
- 嘔吐噦逆:胃氣上逆,時有嘔吐或乾噦,此因蟲體擾動,阻滯胃氣下降所致。
- 嘈雜不適:患者常覺胃中煩熱、似飢非飢,或伴有灼痛感,乃蟲蝕胃絡、氣機失和之象。
- 異食癖:嗜食泥炭、生米、茶葉、鹽、薑椒等異物,此為胃蟲耗傷胃陰,導致脾胃功能異常之徵。
病機探討
胃蟲病的發生與「臟虛蟲動」密切相關。中醫認為,蟲類寄生多因脾胃虛弱,濕熱內蘊,或飲食不潔,蟲卵隨食入腹,孳生為患。胃蟲依附腸胃,本為「潛伏之邪」,一旦正氣不足(如勞倦、久病、飲食失調),蟲體即活躍作祟。其病理特點如下:
- 蟲擾氣逆:蟲體阻滞中焦,妨礙胃氣通降,故見嘔吐、噦逆。
- 胃陰耗傷:蟲蝕胃腑,陰液受損,虛火內擾,故嘈雜、異食。
- 濕熱夾雜:蟲積日久,可釀生濕熱,進一步困阻脾胃運化。
古籍論述
《東醫寶鑒》提到:「胃蟲狀如蝦蟆」,《諸病源候論》則強調其「隨蟲動而變患」,顯示古人已觀察到蟲體活動與症狀變化的關聯。此病與其他蟲病(如蛔蟲、蟯蟲)不同,特異性表現於胃脘症狀及異食傾向,可作為辨證要點。
相關概念
胃蟲病屬「九蟲病」之一,九蟲泛指多種腸道寄生蟲,其分類源於《諸病源候論》,包含伏蟲、蛔蟲、蟯蟲等。胃蟲雖名為「胃」,實則涉及脾胃整體功能,治療時需標本兼顧,驅蟲與調理脾胃並重。
(本文所述內容基於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脈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