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喘

胃喘為中醫病症名,指因外感病邪侵襲,胃熱上壅所致之氣喘,屬實喘範疇。《證治準繩·喘》與《赤水玄珠·喘門》皆記載此證,其特徵多伴隨身熱、煩躁不安、氣逆而喘等症狀。

病因病機

胃喘的發病機制主要與陽明胃經熱盛、氣機上逆有關。根據《黃帝內經》記載:「胃為氣逆」,說明胃腑氣機失常易導致上逆之症。若外感風熱或陽明經受邪,熱邪壅滯於胃,循經上擾肺金,則肺失肅降,氣逆而喘。此外,《內經》亦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說明外邪侵犯陽明經,可導致身熱不臥、喘促氣逆之證。

臨床表現

胃喘的主要症狀包括:

  • 氣喘急促:因胃熱上沖,肺失清肅所致,氣逆而喘。
  • 身熱煩躁:陽明熱盛,故見發熱,甚至高熱不退,伴有心煩不安。
  • 惡人聲響(惋則惡人):熱邪擾心,故患者常感煩躁,拒斥外界聲響干擾。
  • 不得臥:氣逆喘促嚴重時,患者難以平臥。

此類症狀有別於單純的肺氣上逆之喘,多兼見陽明胃熱之徵,如口乾、舌紅苔黃、脈洪大等。

治療原則

治療胃喘,當以清泄胃熱、降氣平喘為主。《赤水玄珠》提及可用加減白虎湯,此方以石膏、知母清陽明胃熱,配伍甘草、粳米和中,若肺氣上逆明顯,可加杏仁、桑白皮等降氣平喘之品。

另外,若兼有痰熱壅盛,可酌加黃芩、瓜蔞以清熱化痰;若胸悶氣逆較甚,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和胃。治法需辨證施治,以疏解陽明鬱熱為要。

與相關證型鑒別

胃喘與肺熱喘痰熱喘等證型有相似之處,然胃喘以陽明胃熱為主要病機,症狀上多見身熱、煩渴、惡熱等胃經熱象;而肺熱喘則以咳嗽、痰黃黏稠為主,治療上側重清肺熱。臨床需四診合參,詳辨病位與病性。

綜上所述,胃喘屬內熱上壅之實喘,治療當以清胃降逆為要,並隨證加減,以期熱退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