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疸(又稱「胃癉」)為中醫病名,屬黃疸病症之一類,其病因病機與脾胃功能失調、飲食不節密切相關,臨床特徵以「身面發黃、多食易飢、煩渴喜飲」為主。以下分述其源流、證型與治法:


一、文獻考源

  1. 《素問》所述
    《素問·平人氣象論》首提「胃疸」之名,並形容其典型症狀為「消穀善飢,溺色黃」,意指患者食量亢進卻身形消瘦,兼有小便黃赤,反映胃熱熾盛、水穀不化精微之病機。
  2. 《外台秘要》治法
    唐代《外台秘要》明言:「胃疸,食多喜飲,梔子人主之。」指出梔子(梔子仁)為清胃瀉熱之要藥,針對胃中鬱熱導致的多食多飲症狀。
  3. 巢元方分類
    《諸病源候論》將胃疸列為「九疸」之一,歸因於「飲食過度、醉酒勞傷」,使脾胃積熱,濕濁內蘊,熏蒸發黃,強調其與生活方式之關聯。
  4. 與穀疸之互通
    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提出胃疸與「穀疸」互通,云:「食已頭眩,寒熱,心中怫郁,久則身黃……亦名胃疸。」兩者皆因飢飽失常、胃氣壅滯而生,凸顯中醫「異病同治」之原則。

二、病因病機

  • 飲食內傷: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損傷脾胃,釀生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而發黃。
  • 勞倦傷脾:脾胃氣虛,運化失職,水濕停聚,鬱久化熱,浸淫肌膚。
  • 胃火亢盛: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若胃熱熾盛,劫耗津液,則見消穀善飢、渴飲不止。

三、臨床表現

  • 主症:面目及全身皮膚發黃,色澤鮮明如橘子色(屬陽黃範疇)。
  • 兼症
    • 胃熱證:多食易飢,口乾引飲,胃脘嘈雜。
    • 濕熱證:小便短赤,大便黏滯,舌紅苔黃膩。
    • 氣滯證:胸脘痞滿,噯氣酸腐,脈滑數。

四、辨證論治

  1. 胃熱熾盛型

    • 治法:清胃瀉火,生津止渴。
    • 方藥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梔子、淡豆豉、石膏、知母、粳米、人參)。若熱甚傷陰,可加天花粉、蘆根。
  2. 濕熱蘊結型

    • 治法:清熱利濕,健脾和中。
    • 方藥茵陳蒿湯為主方(茵陳、梔子、大黃),佐以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化濕利尿;若嘔惡加藿香、佩蘭。
  3. 脾虛濕阻型

    • 治法:健脾益氣,淡滲利濕。
    • 方藥六君子湯茵陳五苓散(黨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茵陳)。

五、相關名詞辨析

  • 穀疸:偏重飲食不節所致,症見「食即頭眩,腹滿」,與胃疸互為類證。
  • 酒疸:因長期酗酒引發,以身黃發熱、心中懊憹為特徵,病位兼涉肝膽。
  • 女勞疸:屬虛黃,與房勞傷腎相關,色黃晦暗,與胃疸實熱有別。

六、古籍選註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云:「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此與胃疸病機相類,可互參。而《醫學心悟》進一步闡釋:「胃疸者,中焦氣化不利,濕熱壅遏使然。」點明其中焦病位核心。

中醫論治胃疸,首重分清虛實,實者瀉其濕熱,虛者培其脾胃,並需結合患者體質調理,方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