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胃疸,病名。

1.多食多飲之證。見《素問.平人氣象論》。《外台秘要》卷四:「胃疸,食多喜飲,梔子人主之。」

2.九疸之一。見《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瘀熱所致。以身面皆發黃,食多喜飲為特征。

3.即谷疸。《雜病源流犀燭.諸疸源流》:「如食已頭眩,寒熱,心中怫鬱不安,久則身黃,谷疸也,因饑飽所致,亦名胃疸。以胃氣蒸沖得之。」

參見黃疸、谷疸等條。

胃疸,又名谷疸,是一種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瘀熱所致的黃疸。其特征是身面皆發黃,食多喜飲。

胃疸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飲食過度:飲食過度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濕熱內生,從而導致黃疸。 2.醉酒勞傷:醉酒勞傷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濕熱內生,從而導致黃疸。 3.脾胃瘀熱:脾胃瘀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濕熱內生,從而導致黃疸。

胃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身面皆發黃:這是胃疸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由於脾胃功能失調,水濕停聚,濕熱內生,導致體內的膽紅素不能正常代謝,從而導致皮膚、黏膜、鞏膜等部位發黃。 2.食多喜飲:胃疸患者由於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常常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此外,由於胃熱灼津,患者還常常會出現口渴喜飲的症狀。 3.其他症狀:胃疸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頭痛、胸悶、心悸、失眠、多夢、尿黃、便秘等症狀。

胃疸的治療以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為主。常用的中藥有茵陳蒿、大黃、黃連、梔子、木通、澤瀉、白朮、茯苓、甘草等。

胃疸的預後一般良好,但如果治療不及時,病情可能會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了胃疸的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