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毒小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毒小舌

定義
胃毒小舌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首見於《喉科指掌》。其病因乃因胃家結毒,循經上攻,發於喉間小舌(懸雍垂)所致。患者多見咽喉腫痛、小舌赤腫或潰爛,脈象以沈而洪大為特徵,反映胃熱熾盛、毒邪內結之病機。

病因病機

  1. 胃熱積毒: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導致脾胃積熱,化火成毒,循足陽明胃經上炎咽喉。
  2. 陰虛火炎:胃陰不足,虛火內生,灼津成痰,痰火互結,阻滯喉絡。
  3. 外邪引動:外感風熱或時毒,引動內蘊胃火,加重喉部熱毒壅滯。

辨證要點

  • 局部症狀:小舌紅腫脹大,表面或有黃白色腐膜,吞嚥疼痛,嚴重者可見潰爛化膿。
  • 全身症狀:口乾口臭、煩熱、便秘、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厚,脈象沈洪有力。
  • 鑑別診斷:需與「風熱喉痹」、「陰虛喉癬」區分,前者多伴外感表證,後者常見陰虛乾癢、舌紅少苔。

治法方藥
清瀉胃火、解毒利咽為主,分證論治如下:

  1. 實熱證

    • 主方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合涼膈散,佐以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
    • 加減:若便秘甚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腫痛劇烈者,加板藍根、連翹解毒散結。
  2. 痰火證

    • 主方黃連溫膽湯化裁,配合貝母、瓜蔞仁化痰散結。
  3. 陰虛火旺證

    • 主方玉女煎加減,重用生地、玄參滋陰降火,佐以丹皮、赤芍涼血活血。

其他療法

  • 外治:以冰硼散錫類散吹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針刺:取穴內庭(滎穴,瀉胃火)、合谷(手陽明原穴)、少商(點刺出血),以疏泄陽明經氣。

文獻溯源
《喉科指掌》強調「胃脈沈洪」為本症關鍵,其「毒結胃家」之論,與《內經》「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相互呼應,體現中醫「咽喉口齒,皆屬胃系」的理論基礎。清代《重樓玉鑰》進一步指出:「胃火熏灼,喉關必腫」,補充了胃熱上攻的傳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