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反

病名

胃反為中醫病證名,主要表現為「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屬於嘔吐範疇的一種特殊類型。《肘後備急方》卷四已有記載,《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更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治療。


1. 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症之胃反

病因病機

根據《金匱要略》所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此言胃反之病機多由於:

  • 脾胃虛寒:脾陽不足,無力運化水穀,致食物停滯胃中,久則上逆而吐。
  • 胃氣不降:胃氣本應下行以腐熟水穀,若虛寒或痰飲阻滯,則胃失和降,食物反逆而出。
  • 宿穀不化:脾胃運化無力,食物滯留胃中,日久變為宿穀,難以消化,遂成反胃。

臨床表現

  • 典型症狀:「朝食暮吐」(早晨進食,傍晚嘔吐)、「暮食朝吐」(傍晚進食,次晨嘔吐)。
  • 嘔吐物多為未經充分消化的食物殘渣,甚則夾雜痰涎清水。
  • 部分患者可伴隨口淡不渴、面色蒼白、畏寒喜暖、乏力倦怠等虛寒表現。

治療方藥

  • 大半夏湯(《金匱要略》):主治胃反嘔吐,方以半夏降逆止嘔,人參、白蜜補中益氣,適合脾胃虛弱、胃氣上逆者。
  • 茯苓澤瀉湯(《金匱要略》):適用於胃反兼有「吐而渴,欲飲水」者,多因痰飲內停,津不上承所致,方中茯苓、澤瀉利水健脾,桂枝、生薑溫陽化飲,甘草、白朮益氣和中。

相關病證

胃反又稱為「反胃」或「翻胃」,與現代醫學的「胃食道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幽門梗阻」等病有相似之處,但中醫更強調脾胃虛寒與升降失調的內在機轉。


2. 霍亂病之別稱

《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二提到:「霍亂有三名,一名胃反。」此處「胃反」並非指前文所述之朝食暮吐病證,而是霍亂病的別稱。霍亂以「突然劇烈嘔吐泄瀉」為主症,屬急性胃腸病變,與慢性脾胃虛弱導致的「胃反」有所不同。


總結

胃反在中醫學中有兩層含義:

  1. 慢性脾胃虛弱所致之反胃,表現為朝食暮吐、宿穀不化,治宜溫中健脾、降逆止嘔。
  2. 霍亂病的別稱,屬急性嘔吐泄瀉之證,需辨證論治。

此病證反映中醫對脾胃功能的獨特理解,臨床上需結合脈象、症狀及體質因素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