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風
胃風乃中醫病名,指風邪侵襲胃腑所引發之病症,或因胃中積熱化風所致。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各異,分述如下:
一、風邪犯胃型胃風
病因病機:
風為六淫之首,性善行而數變。若風寒之邪直中胃腑,或表邪內傳,導致胃氣失和,運化失常,即為「胃風」。此證多因外感風邪兼脾胃虛寒,或飲食不節、起居失宜所致。
臨床表現:
《素問·風論》詳述其特徵:
- 頸部多汗:風性開泄,胃陽受擾,津液外溢。
- 惡風:衛氣不固,不耐風邪。
- 飲食不下、鬲塞不通:胃氣壅滯,升降失司。
- 腹滿脹痛:受寒或衣著單薄時尤甚(「失衣則(月真)脹」)。
- 食寒則泄:脾胃陽虛,運化無力,遇冷即瀉。
- 形瘦腹大:長期失治,脾虛不運,水穀精微不得布散,形成「虛脹」。
治法:
以祛風散寒、溫中理氣為主,佐以健脾和胃。
- 《聖濟總錄》載「豆蔻丸」(肉豆蔻、丁香、青皮等)溫中化濕;「白術丸」(白術、人參、茯苓等)健脾止瀉。
- 《宣明論方》之「胃風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等)益氣養血,散風和胃。
二、胃熱化風型胃風
病因病機:
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致使胃中積熱,熱極生風。此類胃風屬內傷證,與外感風邪無關,正如《赤水玄珠》所云:「好食甘甜膏粱,積久成熱,因而生風。」
臨床表現:
- 嘔吐頻作:風火相煽,胃氣上逆,嘔吐反覆難止(「治嘔愈嘔」)。
- 或伴口乾口苦、嘈雜吞酸、齒齦腫痛等胃熱之象。
治法:
以清胃瀉熱、平息內風為要。
- 可選《醫學心悟》清胃散(黃連、升麻、生地黃等)加減,或配合鉤藤、天麻等息風之品。
- 若兼陰傷,需佐以沙參、麥冬養陰和胃。
三、鑒別要點
二者雖同名「胃風」,然病機迥異:
- 外感胃風:多見腹脹、泄瀉、惡風,屬寒證。
- 胃熱生風:以嘔吐為主,屬熱證。
治療須辨明寒熱虛實,不可混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