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管

胃管為中醫經穴別名,所指乃中脘穴,屬任脈要穴,亦為胃之募穴,為臨床調理脾胃之樞紐。據《千金要方》記載:「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穴在巨闕下二寸。」此處「胃管」即指中脘穴,強調其對腹部冷脹、積聚等證之療效。

中醫理論與胃管(中脘穴)之關係

  1. 穴性與歸經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為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稱其為「胃募」,意指此穴為胃腑氣血匯聚之處,主調脾胃升降機能,兼理中焦氣機。
  2. 主治功能

    • 脾胃疾患:如胃痛、嘔吐、吞酸、腹脹、泄瀉等,因中脘穴能疏調胃氣、和胃降逆。
    • 痰濕積聚:古人以「灸胃管」治積聚冷脹,乃因該穴具溫中散寒、化濕消積之效,尤適於寒邪凝滯或痰飲停聚所致之症。
    • 六腑病證:作為「腑會中脘」,此穴亦廣泛用於膽、腸等腑氣不暢之病,如《醫學綱目》載其可療「腑氣不行,痞塞不通」。
  3. 針灸應用

    • 針法:直刺0.8~1.2寸,得氣後行補瀉手法,虛寒證可加灸。
    • 灸法:如《千金要方》所述重灸法,適用於陰寒內盛之頑固積聚,以艾火溫通陽氣、散寒破結。

古籍淵源與考證

「胃管」之名,除見於《千金要方》外,亦見於《脈經》《黃帝明堂經》等典籍,多與中脘互通。而「管」字意通「脘」,指胃腑之腔道,故「胃管」一詞既喻穴位所在,亦強調其調控胃腑通降之能。歷代醫家如孫思邈、張介賓等,皆重視此穴於脾胃虛實諸證之應用,視其為中焦調治之關鍵。

現代中醫臨床拓展

當代針灸學延展中脘穴(胃管)之效,結合經絡實證研究,認為其可調節胃腸蠕動、改善消化酶分泌,並影響自律神經功能,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潰瘍等具協同治療作用。然其機理仍不離中醫「通降胃氣、斡旋中州」之本義。

此穴名體現中醫學「以象喻穴」之特色,既標位置,亦涵功能,足見古人對經穴認識之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