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管下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管下俞,又稱膵俞胰俞胃脘下俞,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千金要方》,為治療消渴(糖尿病)及脾胃相關疾患之要穴。

定位與取穴

  • 解剖位置:位於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即第八椎下),旁開脊柱約1.5寸(以「間寸法」橫向取三寸,即脊柱正中線至肩胛骨內緣之折半處)。
  • 取穴法:俯臥或坐位,先定第七頸椎(大椎穴),向下數至第八胸椎棘突,旁開約兩橫指寬(約當膀胱經之「肝俞」與「膽俞」之間)。

經脈與解剖關係

  • 經絡歸屬:雖為經外奇穴,但鄰近足太陽膀胱經,與臟腑背俞穴相通,內應膜原及胰臟(中醫稱「膵」)。
  • 神經血管
    • 神經分佈:淺層屬第八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其外側皮支,並與上位二至三胸神經之外側支交會。
    • 血管分佈:第八肋間動、靜脈背側支之內側支。

功能與主治

  • 核心功效:調理中焦氣機,清瀉胃熱,滋陰潤燥。
  • 傳統應用
    • 消渴病(糖尿病):《千金》載其主治「咽喉乾」,實為上消(肺燥)、中消(胃熱)之典型症狀,針灸此穴可降血糖、緩解口渴。
    • 脾胃失和:見於脘腹脹滿、嗳氣吞酸等症,能疏泄膽胃鬱熱。
    • 胰臟機能:現代中醫引申其「膵俞」之名,用於急慢性胰臟炎之輔助治療。

操作與臨床

  • 針刺法:斜刺0.5~0.8寸,得氣後以捻轉瀉法為主,慎防過深傷及胸膜。
  • 灸治法:古代強調灸百壯(艾炷灸),現多改為溫和灸10~15分鐘,適用於虛寒型消渴。

理論闡釋

  • 與臟腑關係:中醫無「胰」之獨立記載,然此穴功能近似「散膏」(《難經》提及之胰腺代稱),協同脾主運化,參與水穀精微之轉輸。
  • 現代研究:實驗顯示刺激胃管下俞可調節胰島素分泌,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印證其「膵俞」別名之科學性。

此穴凝聚古人經驗智慧,體現中醫「以效證穴」之特色,至今仍為代謝疾病治療之重要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