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寒惡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寒惡阻乃中醫婦科常見病證,屬惡阻證型之一,專指妊娠期間因脾胃虛寒所致之嘔吐病症。其病機核心在於素體脾陽不振,寒濕內生,妊後衝脈氣盛,挾陰寒之氣上逆犯胃,致胃失和降。

病因病機
本證多緣於患者平素脾胃虛弱,中陽不足,寒從內生。妊娠後,血聚養胎,衝脈之氣上逆,寒飲隨之湧動。脾胃陽虛則運化失司,水液不化而為痰飲,停聚中焦,復因胎氣阻隔,臟氣壅遏,形成陰寒上犯之勢。《婦人大全良方》所謂「妊娠嘔逆,由胃氣虛弱,寒邪乘之」,即此之謂。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可見:

  • 嘔吐物多為清稀痰涎或未消化食物,甚則朝食暮吐
  • 脘腹冷痛,得溫則減,遇寒加重
  • 面色㿠白,精神萎靡,四肢不溫
  • 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而量不多
  • 舌質淡胖,舌苔白滑,脈象沉遲或弦緩

鑑別診斷
當與以下證型區分:

  1. 肝胃不和惡阻:嘔酸苦水,脅脹煩躁,脈弦數
  2. 痰滯惡阻:胸悶納呆,嘔吐痰涎,苔厚膩
  3. 胃熱惡阻:嘔吐酸臭,口渴喜冷,舌紅苔黃

治療原則
宗「寒者熱之」、「逆者降之」之法,主以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正如《金匱要略》云:「妊娠嘔吐不止,乾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經典方劑

  • 乾姜人參半夏丸:乾姜溫脾陽,人參益元氣,半夏化痰降逆,三藥相配,標本兼治
  • 理中湯加減:脾虛甚者,加砂仁、陳皮以醒脾和胃
  • 小半夏加茯苓湯:水飲內停明顯者,酌加桂枝以助陽化飲

藥材配伍精要

  • 乾姜:辛熱入脾,為溫中散寒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反胃乾嘔」
  • 半夏:降逆止嘔聖藥,配生薑可制其毒性
  • 砂仁:化濕開胃,理氣安胎,尤宜妊娠惡阻

輔助療法

  • 艾灸:取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穴,溫通經脈
  • 食療:生薑糯米粥、砂仁鯽魚湯等溫中健運

此證預後多良,然若遷延不治,恐傷胎元。醫者當細辨寒熱虛實,用藥須顧護胎氣,慎用峻降之品。歷代醫家尤重調理中焦,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安胎之要,莫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