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寒嘔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寒嘔吐,乃中醫證候名,指因真陽不足或脾胃虛寒,導致水谷運化失司而引發嘔吐之病證。首載於《症因脈治·嘔吐論》,屬內傷嘔吐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中焦虛寒,升降失常」。

病因病機
此證多由素體陽虛、過食生冷,或久病損傷脾陽所致。《黃帝內經》云:「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然胃寒嘔吐則屬「陰寒內盛」之變。脾胃為後天之本,若陽氣衰微,寒從中生,胃失溫煦則納化失職,水穀不別而逆於上,遂成嘔吐。

臨床表現
其證候特徵可概括為「虛、寒、遲」三字:

  • 虛寒之象: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得溫則舒
  • 運化失司:不思飲食,食入不化,嘔吐物清冷無酸腐氣
  • 陰盛之徵:口淡不渴,唇色淡白,二便清利
  • 脈舌特點:舌質淡胖、苔白滑,脈象沉遲無力,關脈尤顯

證型辨治
根據病位深淺與陽虛程度,可分兩類證治:

  1. 真陽不足證
    病機在於命門火衰,火不生土,常伴腰膝酸冷、五更泄瀉。
    治宜溫補腎陽、益火培土,方選《金匱要略》腎氣丸加減,酌入砂仁、丁香等醒脾之品。
  2. 脾胃虛寒證
    病機側重中焦陽虛,寒濕內停,《傷寒論》所謂「臟寒」之候。
    主方選理中湯(人參、白朮、乾薑、甘草)溫中散寒;若兼厥逆脈微者,宜四逆湯急回陽氣。嘔甚者可加吳茱萸、半夏以降逆止嘔。

與相關證候鑑別

  • 寒嘔:多屬外感寒邪直中胃腑,起病急驟,必有明確感寒史
  • 痰飲嘔吐:嘔吐痰涎,脘痞漉漉有聲,苔多白膩
  • 肝氣犯胃嘔吐:必見脅脹噯氣,嘔吐反酸,脈弦

治法要旨
《景岳全書》云:「嘔吐一證,最當詳辨虛實。」本證治療當恪守「寒者熱之」原則,以溫補立法。用藥須區分:

  • 輕證可用生薑、紅糖等辛甘化陽之品
  • 重證必投附子、乾薑等大辛大熱之藥
  • 若虛中夾滯,當佐陳皮、厚朴等行氣之品,防滋膩礙胃

此證預後與陽氣恢復程度相關,若治療得當,多可漸愈;若遷延失治,恐進一步發展為「臟厥」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