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春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春秋」釋義
「春秋」一詞於中醫典籍中,首見於《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此處「春秋」意指人之年歲,乃古代對年齡之雅稱。然其內涵不僅止於時間刻度,更蘊藏中醫對生命節律與養生之深刻體悟。
一、經絡氣血與年歲消長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隨「春秋」更迭而呈現週期性變化。《靈樞·天年》詳述十年為週期的生理盛衰:二十歲「血氣始盛」,三十歲「五臟大定」,至四十歲則「腠理始疏」,反映年齡增長與臟腑機能之對應關係。此生理變化與《黃帝內經》「女七男八」的生殖節律理論相互呼應,彰顯「春秋」作為生命階段標記的醫學意義。
二、四時養生與年齡調攝
「春秋」概念亦暗合四時養生之道。春主生發,對應青少年氣血方剛;秋主收斂,喻示中年後宜守精固本。《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此養生原則延伸至年齡調理:年少當順應陽氣升發而勤運動,年長則需滋陰潛陽以平氣血。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更提出「五十以上,四時勿闕補藥」,體現年齡與藥食調養的精密對應。
三、脈象變化與壽夭預判
《脈經》載「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揭示脈象隨「春秋」遞嬗而異。王叔和提出「脈合四時」說,謂青年脈當如春弦、夏洪,老年脈宜現秋毛、冬石,若違逆此律則屬病態。此將年齡、時令、脈象三者結合,構成中醫獨特的壽夭預測體系。
四、古籍中的延年智慧
《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輕身不老」之藥,多具「通應四時」之性,如茯苓「安魂養神」以應少陰,人參「補五臟」而調老年虛衰。道醫著作《黃庭經》更直言「春秋長生」,主張通過導引吐納使體內陰陽如四季有序輪轉,達到「春秋度百歲」的理想狀態。
此「春秋」之義,既為歲月流逝之計,亦為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在生命歷程中的具體展現,貫穿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生防病諸領域,成為解讀中醫時間醫學的重要鎖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