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黃
胃黃為中醫黃疸病候之一,屬「三十六黃」分類中的證型,首見於宋代《太平聖惠方》。其病機與脾胃濕熱鬱蒸、氣機升降失調密切相關,臨床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並伴隨特定舌脈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胃黃的成因多因外感濕熱、飲食不節(如過食肥甘厚味或腐敗食物),導致濕熱內蘊脾胃。濕性黏滯,熱性蒸騰,二者膠結於中焦,阻遏脾胃運化,進一步影響膽汁疏泄,泛溢肌膚而發黃。此外,情志失調或勞倦傷脾,亦可加重脾胃功能紊亂,促使病情發展。

臨床表現

《太平聖惠方》記載其主症為:

  1. 消化異常:嘔吐逆氣、泄瀉腹瀉、心腹脹滿。
  2. 氣血失和:時發煩悶、食欲不振、肢體乏力。
  3. 危重徵兆:若見唇口、面部、目眶或舌根部呈現黑色,提示陰濁內盛、正氣衰敗,屬難治之候。

此類症狀反映濕熱壅滯於胃腑,導致濁氣上逆(吐逆)、清氣下陷(下利),而「舌根黑」為瘀熱深重、津液耗傷之象,預後較差。

治療方藥

古籍記載以「人參散」為主方,其組方思路側重益氣健脾、化濕和胃,契合脾胃虛弱兼濕熱的病理特點。後世中醫臨床亦可根據證型加減:

  • 濕重於熱:合平胃散或藿香正氣散,佐以蒼朮、厚朴燥濕醒脾。
  • 熱重於濕:加黃連、梔子清瀉胃火,或配伍茵陳蒿湯利膽退黃。
  • 氣滯明顯:輔以陳皮、木香理氣寬中,緩解腹脹嘔逆。

與其他黃疸的鑒別

胃黃需與「脾胃黃」「陰黃」等證型區分:

  • 脾胃黃:偏重脾虛濕困,黃色晦暗,伴水腫、舌淡苔白膩。
  • 陰黃:寒濕為患,病程長,膚黃如煙熏,畏寒肢冷。
    胃黃則以胃腑濕熱為主,吐利煩悶為標誌,黃色可能偏鮮明或濁滯,需結合脈象(多滑數或濡數)及舌苔(黃膩)辨證。

古籍延伸

除《太平聖惠方》外,《聖濟總錄》《證治準繩》均對胃黃有補充,提及「胃疸」與之相關,可能涉及飲食不潔所致的急性發病,或與西醫學「急性胃腸炎合併黃疸」有一定交疊,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不拘泥於病名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