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火

胃火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指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的一系列熱性症狀。中醫理論中,胃為「陽明之腑」,主受納與腐熟水穀,若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邪內侵,皆可導致胃火上炎,引發諸多不適。

主要症狀

胃火熾盛時,可見以下臨床表現:

  1. 燥熱不適:患者常感胸膈煩熱、口乾舌燥,且渴喜冷飲,飲水量明顯增多。
  2. 口腔症狀:牙齦紅腫、疼痛,甚則潰爛;或見「牙宣」(牙齦出血);口臭明顯,伴隨口舌生瘡。
  3. 頭面熱象:面赤發熱,頜面部腫脹(如頤腫),或見鼻衄(鼻孔出血)。
  4. 二便異常:小便短赤,大便乾結,甚則腹滿便秘,此因胃熱下移大腸所致。

病因病機

胃火成因多端,主要包括:

  • 飲食因素:過食辛辣煎炸、溫燥之品(如辣椒、燒烤、酒類),化熱生火,積於胃腑。
  • 情志鬱結:長期憂思惱怒,肝氣鬱滯化火,橫逆犯胃,形成「肝胃鬱熱」。
  • 外邪內傳:風熱或暑濕之邪侵襲人體,未及時清解,內犯陽明經,蘊結成火。
  • 陰虛內熱:胃陰不足,津液虧耗,虛熱內生,亦可表現為虛火症狀。

治療方藥

中醫治療胃火以「清胃瀉火」為大法,根據病症輕重及兼證不同,選用以下經典方劑:

  1. 清胃散(《蘭室秘藏》):主治胃火牙痛、頤腫,以黃連、升麻、生地黃、丹皮等清熱涼血。
  2. 玉液煎(《醫醇賸義》):針對胃火熾盛之煩渴、牙齦腐爛,以石膏、知母、麥冬等清胃生津。
  3. 白虎湯:若胃熱瀰漫,見高熱、大汗、大渴,可加減應用。
  4. 導赤散合清胃散:若兼心火亢盛,口舌生瘡明顯,可配合清心火之藥。

相關概念辨析

  • 胃熱與胃火:胃熱輕者僅見口渴、苔黃;胃火則熱勢更劇,伴腫痛出血,二者程度不同。
  • 胃火與肝火:肝火犯胃者,多見脅痛、嘔酸,情緒波動加重;純粹胃火則以消化系統症狀為主。

胃火一證,臨床須辨明虛實與兼夾,實火宜苦寒直折,虛火則需滋陰降火,以達標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