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火嘔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火嘔吐

證名。胃火嘔吐係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調,惱怒憂思,致使脾胃運化失司,釀生濕熱,鬱而化火,上衝胃腑所致之嘔吐。見於《症因脈治·嘔吐論》。

證候特點

  • 嘔吐特徵:食入即吐,嘔吐物多帶酸苦之味,乃胃火熾盛,胃氣上逆之象。
  • 熱象表現:五心煩熱,夜臥不寧,口中乾渴,甚則唇赤舌燥。
  • 二便異常:因熱邪內蘊,常見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滯澀不通。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黃厚或黃膩,脈象多滑數或洪大,反映內有實熱。

病機分析
胃屬陽明,主受納腐熟水穀。若飲食不化,積滯生熱,或情志鬱結,肝火犯胃,皆可導致胃火亢盛。火性炎上,扰动胃氣,因而上逆作嘔。此外,胃火灼傷津液,故見口乾渴、便秘等津虧之象。

治療原則
清瀉胃火、和胃降逆為主,佐以化濕行滯。

常用方劑

  1. 家秘清胃湯:清胃瀉火,適用於胃火熾盛之嘔吐。
  2. 梔連平胃散(梔子、黃連合平胃散):清熱化濕,和胃止嘔,適於濕熱中阻之證。
  3. 梔連二陳湯(梔子、黃連合二陳湯):清熱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痰熱互結者。
  4. 梔連正氣散:清熱解鬱,理氣和中,適於兼有氣滯者。

相關證候鑒別
熱嘔相似,然胃火嘔吐多因飲食情志化火,熱象更顯,且常伴明顯津傷之證;而熱嘔範圍較廣,可因外感暑熱或其他臟腑熱邪上衝所致,須詳辨病因。

(本證屬中醫內科嘔吐範疇,臨床須結合具體脈證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