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火牙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火牙痛

病證名,屬中醫齒科常見證型,因陽明胃經痰火內蘊,上炎齒齦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飲食不節(如嗜食辛辣厚味)、情志鬱久化火,或外邪入裡化熱,導致胃腑積熱,循經上灼牙齦。

證候特點

  • 主症:牙齒劇痛,常伴牙齦紅腫脹痛,甚至潰爛出血。
  • 兼症:口氣穢濁、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 舌脈:舌質紅,苔黃厚或乾糙;脈象滑數或洪大,反映實熱內盛之象。

病機分析

足陽明胃經循行過齒齦,胃火熾盛時,火性上炎,燔灼絡脈,故見牙痛齦腫;熱傷津液則口渴便秘;痰火膠結則口臭苔膩。

治法與方藥

  1. 核心治法:清瀉胃火,化痰通絡,止痛為標。
  2. 代表方劑
    •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為基礎,苦寒直折火勢。
    • 若兼痰熱壅盛,可合溫膽湯(半夏、竹茹、枳實)化痰降濁。
    • 若便秘甚者,加大黃、芒硝(如調胃承氣湯)通腑瀉熱,使火邪從下而解。

臨床加減

  • 牙齦出血明顯:加生地、丹皮涼血止血。
  • 腫痛劇烈:加升麻、白芷引藥上行,兼散火毒。
  • 陰傷口乾:輔以天花粉、知母清熱生津。

相關鑒別

  • 腎虛牙痛:隱痛綿綿,齒搖不固,伴腰膝痠軟,脈細數。
  • 風火牙痛:驟發腫痛,遇風加重,兼表證,治宜疏風清熱(如薄荷、連翹)。

此證屬實熱,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後期需防苦寒傷胃,可酌加甘草、粳米護胃和中。古籍《醫宗金鑒》強調:「胃火牙痛,必以瀉火為先,然須辨其痰熱燥結之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