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津
胃津乃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詞,亦常與「胃陰」互通,專指胃腑所藏之津液,具滋潤濡養之功,為胃行使其受納、腐熟功能之基礎物質。《靈樞·營衛生會》有云:「中焦如漚」,此「漚」之過程即需胃津參與,使水谷得以軟化分解。
生理特性
胃津屬人體陰液範疇,其性清潤,能制約胃陽之燥熱。胃為「陽土」,得津液潤澤方能降濁順下,《臨證指南醫案》強調「胃喜柔潤」,正指出胃津調和燥濕之關鍵。其具體功能有四:
- 濡潤胃體:保持胃黏膜潤澤,防過燥而傷
- 助運水谷:與胃陽協作,使飲食物糜爛濡軟
- 上承口咽:循經上濡,使舌面潤澤、唾液分泌如常
- 調和胃氣:津充則氣降,防胃氣上逆
病理變化
胃津虧耗多因熱邪灼傷、五志化火,或久病耗陰所致,常見徵候如:
- 舌象:葉天士於《外感溫熱篇》明指「舌淡紅無苔,或乾而色不榮」,此乃胃津不能上潮之兆,輕者舌面少津,重則出現裂紋舌或鏡面舌。
- 脈象:細數無力,右關脈尤顯
- 症狀:口乾咽燥,知饑不納食,胃脘隱痛有灼熱感,大便乾結如羊矢
若胃津枯涸進一步發展,可劫灼腎陰,形成「土燥水竭」之候,見齒枯唇焦、四肢痿弱等症,此即《溫病條辨》所言「陽明燥土,下劫少陰真水」之變局。
治則用藥
養胃生津為大法,然需辨虛實:
- 溫熱傷津:甘寒清養為主,如沙參麥冬湯、益胃湯,選用鮮石斛、玉竹、麥冬等品
- 久病陰虧:佐以酸甘化陰,烏梅、白芍配伍生地
- 兼夾證候:若胃津虛而兼氣滯,需在滋潤藥中稍佐佛手、綠萼梅等理氣不傷陰之品
歷代醫家尤重胃津存亡,吳鞠通於《溫病條辨》中立多首方劑護養胃津,強調「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胃津充足與否,不僅關乎胃腑本身功能,更影響全身氣化,實為臨證不可輕忽之要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