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禁
病證名,出自《痘疹經驗良方》,屬「禁瘡」之一類。此證因痘瘡毒火熾盛,內灼於胃,阻滯氣機,致使痘毒不得透發表散,反鬱結於脾胃。脾胃受火毒燔灼,運化失司,邪熱上蒸,故見獨特之臨床表現。
發病特徵:
- 痘疹分布:痘疹集中於口唇周圍,或見三四點簇生相連;其他部位痘瘡尚未成漿,此處已先結黃痂,顯現毒熱獨聚之象。
- 全身症狀:面色潮紅、氣息粗促、身熱熾盛,並伴隨口氣臭穢難聞,此皆因胃火燔灼、濁熱上逆所致。
病機分析:
中醫認為,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其經脈循行於口唇。痘毒內蘊胃腑,與陽明胃熱相搏,火性炎上,故毒發於口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熱毒壅滯則氣血失和,痘瘡不得勻透,反見局部早熟。此外,胃火熾盛耗傷津液,可進一步導致陰傷,加重熱象。
治法:
當以清胃瀉火、解毒透邪為主,選方如清胃散加減。原方(《蘭室祕藏》)以黃連、升麻為君,清胃涼血;生地、丹皮涼血散瘀;佐當歸和血。臨證可依熱毒輕重調整:
- 若毒盛者,加黃芩、連翹以增強解毒之力;
- 若津傷明顯,可酌加玄參、麥冬滋陰生津;
- 若兼氣分熱熾,白虎湯類方可參合運用。
鑒別要點:
胃禁需與其他「禁瘡」如「火禁」「風禁」區分。三者雖皆屬痘毒內陷,然胃禁特見口唇痘疹與胃熱之候,病位專注於中焦,此為辨證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