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經失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胃經失血,中醫名詞,又稱胃失血、胃吐血。是指胃經脈絡損傷,導致胃中氣血不足,血液外溢所致的吐血症狀。
胃經失血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胃氣,導致胃中氣血不足,血液外溢。
- 情志不遂,長期抑鬱、焦慮、暴怒等,導致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血液外溢。
- 外感邪毒,如風寒、暑濕、燥熱等邪氣侵襲,入侵胃經,損傷胃氣,導致胃中氣血不足,血液外溢。
- 脾胃虛弱,脾胃主運化水谷,為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導致胃中氣血不足,血液外溢。
胃經失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吐血:吐血是胃經失血最常見的症狀,吐出的血量可多可少,顏色鮮紅或暗紅,質地粘稠,有時伴有血塊。
- 嘔血:嘔血是胃經失血的另一種常見表現,嘔出的血量較少,顏色鮮紅,質地稀薄,多伴有胃痛、噁心等症狀。
- 黑便:黑便是胃經失血的一種特殊表現,黑便的顏色呈黑褐色或柏油樣,多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
- 消瘦:胃經失血會導致患者消瘦,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 其他:胃經失血還可引起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等症狀。
胃經失血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如血常規、胃鏡檢查等,可以做出診斷。
胃經失血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方劑有:
- 四逆湯:主要成分為附子、乾薑、細辛、甘草,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適用於胃經失血屬於陽虛寒凝者。
- 補中益氣湯:主要成分為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當歸、升麻、柴胡、陳皮,具有補氣升陽、益氣健脾的功效,適用於胃經失血屬於氣虛血虧者。
- 四物湯:主要成分為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胃經失血屬於血虛血瘀者。
胃經失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和治療胃部疾病。
胃經失血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如果出現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以下是《不居集》卷十三中關於胃經失血的相關內容:
胃經失血,因飲食太飽,或中氣失調,邪熱在中,迫血妄行者,治宜清熱涼血,用犀角、地黃、丹皮、甘草、玄明粉等藥。因飲食過飽,胃中寒冷不能消化,食物與氣上沖,傷裂胃口而吐血鮮紅或紫黯,脘腹絞痛,自汗,脈緊而數者,治宜溫中和營,用理中湯加川芎、乾葛、扁豆等。參見傷胃吐血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