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驚為中醫臟腑驚證之一,首載於南宋《小兒病源方論》,專指小兒驚風病程中,因邪擾胃腑所現之特殊證候。其病機核心在於風邪內動,胃氣失和,多因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外感驚觸或飲食失節,引動肝風,橫逆犯胃所致。
證候特徵
臨床以驚風本症(如抽搐、目竄、神昏)與胃腑失調(腹脹如鼓、嘔噦拒食、噯氣酸腐)並見為辨證要點。《活幼心書》補述:「胃驚者,中焦痞塞,乳食不下,呃逆有聲」,提示此證多伴隨消化機能紊亂,若見大便溏臭或便秘,則屬兼夾食滯之象。
病理機制
- 肝風犯胃:足厥陰肝經支脈「挾胃屬肝」,驚風發作時肝風亢盛,循經上擾胃絡,致胃氣上逆。《小兒藥證直訣》云:「肝風萌動,胃絡受戕,則噦吐搐搦並作」。
- 陽明腑實:足陽明胃經為多氣多血之腑,風邪化熱傳裡,與胃中糟粕互結,可現「腹硬痛、唇紅舌燥」等腑實熱結之候,尤多見於急驚風變證。
- 土虛木乘:先天脾胃虛弱患兒,更易因土虛招致肝木克伐,形成虛中夾實之候,《幼科發揮》稱此為「慢驚夾胃逆」,症見抽緩力弱、呃聲低微、腹脹時減復作。
古籍論述補充
- 《嬰童百問》指出:「胃驚之發,必見嗇嗇惡寒,翕翕發熱,是外邪未徹之兆」,強調表證未解亦可誘發此證。
- 明代《醫學入門》進一步區分虛實:「實者腸鳴濈濈,瀉青沫;虛者四肢逆冷,吐清涎」,提示須據胃氣盛衰分型論治。
此證多見於急驚風初期或慢驚風遷延期,古代醫家常與「脾驚」「肝驚」鑑別:脾驚必見瀉下完穀,肝驚多現目睛青藍,而胃驚獨以脘腹脹滿為標誌,三者雖同屬驚風臟腑兼證,然病位與治法迥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