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疽

胃疽,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癰疽之一,指發於胃脘部位之癰疽。此症首見於《針灸大成》卷二,又稱「中脘疽」,其病位多居中脘穴附近,即胸骨劍突至臍中連線之中點處,為任脈所過之要穴,與脾胃氣機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胃疽之成因多由內傷飲食、七情鬱結,或外感邪毒所致。過食肥甘厚味,脾胃積熱,氣血壅滯;或情志不暢,肝氣犯胃,氣滯血瘀,久而化熱,熱盛肉腐成疽。此外,正氣虛弱、衛外不固,亦易使邪毒內侵,凝聚胃脘,發為癰腫。

臨床表現
胃疽初起,患處多見紅腫熱痛,局部堅硬,可伴隨發熱、口苦、煩渴、脈洪數等實熱證候。若遷延未治,膿成則腫處變軟,按之波動,甚則潰破流膿,色黃稠或夾血。若熱毒熾盛,可能內陷營血,出現高熱神昏等重症。

辨證分型

  1. 熱毒壅滯證:以局部紅腫灼痛、拒按為主,兼見身熱、便秘、苔黃膩、脈滑數。
  2. 氣血兩燔證:腫勢速擴,疼痛劇烈,伴高熱、煩躁、舌絳紅,為熱毒深入之象。
  3. 正虛毒戀證:常見於後期,潰後膿水清稀,久不收口,伴氣短乏力,屬氣血虧虛。

治法與方藥
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初期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以金銀花、當歸、赤芍等清熱涼血;若膿成未潰,可投透膿散托毒外出;後期氣血不足者,則以托裏消毒散扶正祛邪。外治可依瘡瘍分期,選用如意金黃散外敷,或切開排膿。

相關古籍記載
除《針灸大成》外,《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中脘疽,強調其與脾胃積熱相關,治療需顧護中焦氣機。此症雖屬外科,然內治當辨明虛實,不可純攻伐,以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