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絕
病證名,屬中醫危重證候範疇,臟腑氣機衰竭之凶兆,主胃氣敗絕,預後極差。其名首見於《中藏經》,後世醫籍如《脈經》進一步闡述其臨床特徵與死候預判。

古籍論述

  1. 《中藏經·虛勞死證》

    • 提出「胃絕」典型外候為「齒落面黃」,並斷言「七日死」,強調胃氣已絕,生化之源竭,反映脾胃衰敗至極。齒為骨之餘,由腎所主,然需胃氣濡養;面黃無華乃中土失運,氣血不榮之徵。
  2. 《脈經·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

    • 載「病人胃絕,五日死」,並描述伴隨症狀「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復」。此與足陽明胃經循行相關,胃經貫脊屬腎,胃絕則經氣斷絕,腰脊失養而痛重難轉。

中醫理論闡釋

  • 胃氣與生死
    中醫視「胃氣」為生命根本,《內經》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主受納腐熟,為「水穀之海」,胃氣絕則五臟失養,故屬死候。
  • 經絡與症候
    足陽明胃經「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胃絕時,經脈氣血潰散,可現喉嚨乾澀、吞咽困難;若兼「脊痛」,因胃經別絡「上通於心,下貫於腎」,腎督失煦,則腰脊僵痛。

臨床表現

  1. 主症
    • 面色萎黃或黧黑,形容枯槁。
    • 齒龈萎縮、牙齒鬆動脫落(胃絡虛極,無法固齒)。
    • 腰脊劇痛、屈伸不利(經氣斷絕,督脈失養)。
  2. 次症
    • 嘔吐不止、食入即吐(胃失和降)。
    • 腹脹如鼓、二便閉結(腑氣不通,傳化告竭)。

病機與預後

  • 脾胃共敗:胃絕多由久病虛損,或邪毒熾盛摧殘中焦,致脾胃兩敗。土氣衰則四旁失濟,五臟俱虛。
  • 死候推斷:古籍據五行氣數推演,胃屬土,數主五,故《脈經》言「五日死」;若見「齒落陽明脈絕」,則七日為胃氣竭盡之期。
  • 現代對應:此證近似晚期惡病質、多器官衰竭等危象,但中醫更重氣機「絕」與「未絕」之辨,非僅器質病變。

相關鑑別

  • 「胃衰」與「胃絕」
    胃衰為胃氣虛弱,尚可調補;胃絕乃臟真渙散,藥石難挽,如《醫宗金鑒》所謂「絕者,氣盡不復」。
  • 「腎絕」與「胃絕」
    腎絕多見髮枯耳焦、喘息彌留;胃絕必見谷道廢弛、嘔噦不止,二者雖皆屬危候,病位有異。

延伸理論

《難經·二十四難》論三陰氣絕,提及「唇青身冷」為脾絕,與胃絕互為表裏;蓋脾胃同源,胃絕常累及脾陽,故臨床需審其孰先孰後,以判病勢順逆。

(按:本文僅述中醫古籍理論與學術觀點,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