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咳,乃中醫學中之病名,指因胃氣上逆所致之咳嗽證候,屬內傷咳嗽範疇。其病機源於「脾咳不已,則胃受之」(《素問·咳論》),顯示脾胃同病、土德失運之傳變關係。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脾胃素虛,致胃失和降,濁氣上犯於肺。《靈樞·經脈》言:「足陽明之別……氣逆則喉痹卒瘖」,揭示胃經氣逆可上擾肺系。胃為水穀之海,若受邪擾,則升降失常,胃氣挾痰濕、食滯或蟲積上衝,刺激肺絡而發為咳嘔並作之候。
臨床特徵
典型表現為「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咳論》)。其特徵有三:
- 咳嘔相兼:咳嗽時伴隨噯氣或嘔吐,尤以進食後咳嘔加重為顯
- 痰涎壅盛:常見咯吐痰涎或未消化之食物殘渣
- 蟲證相兼:若因蟲積致病,可見吐蛔、脘腹絞痛等症
辨證分型
《醫宗金鑑》進一步區分:
- 胃寒咳嘔:嘔吐清水痰涎,舌淡苔白滑
- 胃熱咳嘔:嘔吐酸苦,口乾舌紅
- 食滯胃咳:脘痞嗳腐,瀉後咳減
- 蟲擾胃咳:面生白斑,吐蛔腹痛
治療大法
-
主方加減
- 烏梅丸(《傷寒論》):針對寒熱錯雜兼蟲積者,重用烏梅酸收降逆
- 異功散(《小兒藥證直訣》)加川椒、烏梅:適用於脾虛胃逆,取「苦辛通降」之意
- 加味二陳湯(《醫學心悟》):治痰濕中阻型,常佐旋覆花、代赭石
-
配伍要訣
- 降逆必佐開泄:如枇杷葉配厚朴
- 治咳不忘安胃:法半夏與茯苓同用
- 蟲證需分寒熱:寒證加乾薑、蜀椒;熱證用胡黃連、黃柏
文獻溯源
《諸病源候論》補充:「胃咳久不已,三焦受之」,提示病情傳變之勢。而《證治準繩》更提出「咳而嘔沫」屬陽明經氣化失常,當從通降陽明立法。
此證與西醫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有部分重疊,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節,不僅着眼於止咳,更重視恢復脾胃升降之樞機。歷代醫家尤重「調中焦以治肺疾」的思想,體現「治病求本」之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