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脈考釋
一、脈學要義
胃脈為中醫診脈核心概念,首見於《內經》,具雙重意涵:
(一)胃氣之脈象
《素問·玉機真臟論》闡明:「胃者五臟之本」,《靈樞·終始》析理:「谷氣來也,徐而和」。此脈象特徵為:
- 陰陽和合
脈位得中,不浮不沉,應指在中部(關脈),如帛裹朱,外柔內剛。 - 節律調達
一息四至(每分鐘60-80次),快慢適中,「來去從容,如雞踐地」(《診家樞要》)。 - 形態雍容
脈勢和緩有神,三部九候皆帶滑利之象,猶如春柳拂面,《三指禪》喻為「脈中中和之氣」。
(二)經脈系統
《素問·陽明脈解》直言:「陽明者,胃脈也」,特指足陽明胃經。此經:
- 循行特點
起於鼻旁(迎香穴),下行屬胃絡脾,主筋所生病,《靈樞·經脈》載其「是動則病洒洒振寒」。 - 診斷價值
人迎脈(頸動脈處)為胃經要脈,《難經》以「人迎主外」論其候陽氣盛衰。
二、理論淵源
(一)脾胃學說
《脾胃論》提出:「胃脈候中焦運化之機」。其理論基礎在於:
- 氣血生化
胃為「水穀之海」,脈中營氣皆由胃氣化生,《醫宗必讀》稱:「脈無胃氣則真臟見」。 - 四時應象
胃脈隨季節微調: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毛、冬微石,此為《脈經》「胃神根」理論之本。
(二)臨床辨證
歷代醫家發展出精細判斷標準:
-
胃氣存亡
《診家正眼》列三等:- 上胃氣:和緩勻調(平人脈)
- 中胃氣:真臟脈中偶見和緩(病重可治)
- 下胃氣:但弦無胃(木剋土危候)
-
胃脈變象
滑伯仁提出:- 胃脈實大:陽明腑實
- 胃脈細弱:太陰寒濕
- 胃脈浮數:表邪傳里
三、學術流變
隋唐以降,《諸病源候論》發展「胃脈主肌肉」說;金元李東垣創「胃氣為脈之本」理論;清代周學海《脈義簡摩》更明言:「診脈首察胃氣,次察臟氣」。此概念影響遠及日本漢方醫學,和田東郭《脈學輯要》稱胃脈為「生陽之兆」。
附:古籍引證表
典籍 | 論述要點 |
---|---|
《素問》 | 「有胃則生,無胃則死」 |
《脈經》 | 「胃者脈之祖」 |
《醫碥》 | 「胃脈敗則百藥難施」 |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