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瘧,又稱食瘧,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特殊瘧疾類型,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此病名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其原文載:「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此段文字精要描述了胃瘧的典型臨床表現。

從中醫理論分析,胃瘧的病機主要涉及脾胃運化失常,多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或瘧邪侵襲脾胃所致。《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述此證屬「瘧病之變證」,其發作特徵有別於常瘧,患者雖感飢餓卻厭食,強食則見脘腹脹滿。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歸類此證為「內傷瘧」,強調其與陽明經氣失和的關聯。

在證候表現上,胃瘧除經典描述的「飢不欲食、食後脹滿」外,常伴隨下列特徵:

  1. 脘腹痞悶,按之濡軟
  2. 噯氣頻作,口氣穢濁
  3. 大便時溏時結,糞色深黃
  4. 舌苔多厚膩,或見黃白相兼
  5. 脈象濡數或弦滑

治療方面,歷代醫家各有發揮:

  • 《丹溪心法》主張用清脾飲加減,重在燥濕化痰
  • 李東垣創制枳朮丸化裁,強調健脾消痞
  • 溫病學派喜用連朴飲加減,側重清化濕熱

在辨證分型上,胃瘧可細分為:

  1. 濕熱困脾型:見口渴不欲飲、身熱不揚,治宜甘露消毒丹
  2. 食滯胃脘型:脘痛拒按、噯腐吞酸,方選保和丸
  3. 脾胃虛弱型: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宜用六君子湯

此證與西醫學所述「胃型瘧疾」或「消化型瘧疾」有部分重合,但中醫更注重其氣機升降失司的本質。《醫宗金鑒》特別指出,胃瘧久不愈可轉為「瘧母」,形成脅下痞塊,此時需配合鱉甲煎丸等方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