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不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不和
定義
胃氣不和為中醫病證名,指胃腑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失調,導致氣機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胃氣貴在和降,若因內外因素影響其正常運作,則引發一系列消化及全身症狀。
病因病機
- 胃陰不足:陰液虧損,胃失濡潤,虛熱內生,擾亂胃氣和降之性。
- 邪熱擾胃:外感熱邪或飲食辛辣,熱積胃中,灼傷津液,導致胃氣上逆。
- 食滯胃脘: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脾胃運化不及,食積停滯,阻礙胃氣通降。
- 肝氣犯胃: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氣受阻,引發脹滿、噯氣等症。
- 脾胃虛弱:素體氣虛或久病傷脾,胃氣虛弱,運化無力,而致機能失調。
臨床表現
- 消化症狀:食欲不振、納後脘悶、噯氣頻作、泛惡欲嘔、胃脘痞脹。
- 腸道失調:大便溏泄或秘結,排便不暢。
- 全身影響:夜寐不安、肢體倦怠,甚則口苦咽乾,舌苔薄白或黃膩,脈弦或滑。
辨證分型與治法
-
胃陰虛證
- 特徵:口乾舌燥、胃脘隱痛、饑不欲食、舌紅少津。
- 治法:滋陰養胃,方用益胃湯(《溫病條辨》),以沙參、麥冬、生地等潤燥和胃。
-
胃熱熾盛證
- 特徵:胃脘灼痛、渴喜冷飲、吞酸嘈雜、舌紅苔黃。
- 治法:清熱和胃,方選清胃散(《蘭室秘藏》),含黃連、升麻等瀉火降逆。
-
食滯胃脘證
- 特徵:脘腹脹滿、嘔吐酸腐、矢氣臭穢、苔厚膩。
- 治法: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丹溪心法》),以山楂、神麴、萊菔子等化積和中。
-
肝氣犯胃證
- 特徵:脅脹脘痛、噯氣太息、情緒波動加重、脈弦。
- 治法:疏肝和胃,方選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配伍陳皮、香附等理氣調中。
-
脾胃虛弱證
- 特徵:脘腹隱痛、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脈弱。
- 治法:健脾益氣,方用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以人參、白朮、木香等補虛醒脾。
經絡關聯
胃氣不和與足陽明胃經密切相關,該經循行於胸腹,若經氣不暢,可針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以調和胃氣。此外,與脾經互為表裏,故治療時常需脾胃同調。
古籍記載
- 《靈樞·脈度》提及「胃和則臥安」,強調胃氣調和對睡眠之影響。
-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說明肝胃在病機上的相互作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