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氣不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氣不降

胃氣不降,又稱「胃失和降」,是中醫學中描述胃腑通降功能失調的病證。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兩者相互協調,維持人體消化功能的正常運作。若胃氣不能順利下行,則會導致氣機阻滯,進而引發一系列不適症狀。

病因病機

  1. 飲食所傷:過食生冷、油膩、辛辣,或暴飲暴食,損傷胃腑,使中焦運化失司,阻礙胃氣下行。
  2. 情志失調:憂思惱怒,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導致胃氣上逆。
  3. 痰濁中阻: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凝結成痰,痰濕阻滯中焦,影響胃氣的通降功能。
  4. 胃火衝逆:熱邪內侵或鬱久化熱,胃火上炎,迫使胃氣不降反升。

臨床表現

胃氣不降的主要症狀包括:

  • 脘腹脹滿或疼痛,按之尤甚
  • 食欲不振,食後脹悶加重
  • 噯氣頻作,或反酸嘔苦
  • 呃逆、噁心,甚則嘔吐
  • 大便不暢或秘結
  • 舌苔厚膩,脈象弦滑

證型辨治

根據病因不同,胃氣不降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

  1. 食積胃滯型:因飲食不節所致,治宜消食導滯,方用保和丸加減。
  2. 肝胃不和型:因情志不遂引起,治宜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
  3. 痰濕中阻型:因痰濁內停導致,治宜化痰降逆,方用二陳湯加減。
  4. 胃熱上逆型:因胃火熾盛所致,治宜清胃降火,方用橘皮竹茹湯或黃連溫膽湯。

治療原則

胃氣不降的治療,應以和胃降逆、調暢氣機為主,根據不同證型輔以消食、疏肝、化痰、清熱等法,使胃氣恢復通降之性,則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