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熱壅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胃熱壅盛
病證名,指胃中熱邪熾盛,或熱結胃腸所表現的實熱證候。其成因多與飲食辛辣炙煿、情志鬱久化火,或外感熱邪內傳胃腑有關,屬中醫「胃火亢盛」或「陽明腑實」範疇。
病因病機
- 飲食不節:過食辛熱厚味(如辣椒、燒烤、酒類),積滯化熱,蘊結於胃。
- 情志化火:長期情緒抑鬱或急躁易怒,肝氣鬱久化火,橫逆犯胃,形成「肝胃鬱熱」。
- 外感傳裡:溫熱病邪(如風熱、暑熱)由表入裡,內傳陽明經,與腸胃糟粕互結,化燥成實。
臨床表現
1. 胃火上炎
- 主症:口乾咽燥,渴喜冷飲,口臭難掩,舌紅苔黃。
- 局部症狀:牙齦腫痛潰爛、口腔糜瘡,或見頰腮腫脹(類似現代醫學的牙周炎、口腔潰瘍)。
- 脈象:滑數有力。
2. 熱結胃腸(陽明腑實證)
- 主症:高熱不退(日晡潮熱)、腹脹硬滿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結旁流(糞水惡臭)。
- 重症表現:熱擾神明則譫語妄言、煩躁狂亂,甚則昏迷(見於溫病「熱入陽明」階段)。
- 舌脈:舌質紅絳、苔黃燥或焦黑,脈沉實。
中醫治法
-
清胃瀉火
- 代表方劑:
- 清胃散(《脾胃論》):主清胃涼血,治牙痛口臭。
- 玉女煎(《景岳全書》):滋陰清胃,適用於胃熱兼腎陰不足者。
- 常用藥:黃連、石膏、知母、升麻。
- 代表方劑:
-
通腑泄熱
- 代表方劑:
- 大承氣湯(《傷寒論》):峻下熱結,治陽明腑實之便秘、腹痛。
-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瀉火通便,用於上中二焦熱盛。
- 常用藥: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 代表方劑:
-
針灸療法
- 取穴:內庭(胃經滎穴,瀉胃火)、合谷(清熱止痛)、足三里(和胃降逆)。
- 手法:瀉法,或刺絡放血(如商陽點刺出血)。
證候鑑別
- 胃陰虛火旺:雖有口乾咽燥,但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如益胃湯)。
- 脾胃濕熱:兼見脘悶嘔惡、苔黃膩,需清熱化濕(如連朴飲)。
胃熱壅盛屬實證,需辨明是否夾雜濕、瘀、陰虛等兼證,方藥隨證加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